--泾川百里石窟长廊讲解词(一)
泾川古称泾州,自古以来就是丝路要冲、长安门户,前秦、后秦时置雍州,北魏为泾州,隋唐时将泾州、安定郡交替更置,历来是省、市、县三级行政建制或省、县二级行政建制的治所所在地,是古丝绸之路上长安至凉州之间最大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尤其在北魏,泾州领6郡17县,行政管辖区域覆盖了今天的甘肃、宁夏的大部分地区和陕西西部地区。那么在北魏的时候,由于统治高层崇信佛教,开凿了大量石窟,著名的如龙门、云冈石窟。也就是在这个时期,西北重镇的泾川也在官方的主持下,开凿了著名的王母宫石窟和南石窟寺,它们都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罗汉洞石窟、丈八寺石窟等一批石窟群在泾川大地上相继开凿,星罗棋布,如今存留的大小洞窟有800多个。由于它们沿泾河两岸的崖壁上分布,累计长度在100里以上,所以统称泾川的石窟群为“百里石窟长廊”。
(我们在这张示意图上可以看到,)泾川百里石窟长廊西起王母宫石窟,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之间,共开凿了800多个佛教石窟群,主要包括王母宫石窟群(3个)、南石窟寺石窟群(269个)、罗汉洞石窟群(263个)、丈八寺石窟群(21个)、凤凰沟石窟群(5个)和南石崖石窟群(106个)等,在这些石窟群中,除了主窟都是有佛造像或者浮雕壁画之外,其它大部分洞窟并没有任何造型及浮雕壁画,属于空窟。这些空窟就是当时供僧众修禅用的禅窟、起居用的僧房窟、储存粮食和水的仓库窟及闭关修行的闭关窟了。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会疑问,为什么千年前的古人,会在这里开凿如此数量众多的石窟呢?虽然,现在的泾川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但在古代时却是交通要道上的门户重镇,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泾川就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传播中心之一,东来中原和西去域外的大批中外僧侣聚集在泾川,调养生息、熟悉民俗风情,学习双方语言,为翻译佛教经典著作和给皇帝撰写奏章而打好基础。所以直到今天,泾川还有东庵村、和尚沟等以僧尼称谓命名的村庄,这也就充分的说明了当时泾州的僧侣数量之多,以及和当地百姓之间的和谐相处。而这许许多多沿泾河两岸开凿的大量石窟,就是当年为了解决数以万计僧侣们住宿和修行需要而开凿的。而且,百里石窟长廊的存在,还充分的证明了泾州是我国古代一个佛教文化重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地标和活化石。
除了这些不可移动的石窟文物,那么在这一区域,还先后出土了大量在佛教文物,如十六国时期的鎏金华盖铜佛像,约铸造于公元301—376年之间,是目前发现世界上最早的铜佛造像之一,被称为十六国时期佛像绝品;还有元世祖敕赐《镇海之碑》是罕见的八思巴蒙文碑,它对研究元代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早已消失的八思巴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那么泾川出土的佛教造像总共有数百件之多,这些都珍藏于我们泾川县博物馆。
▲图为十六国时期鎏金华盖铜佛像
▲图为元世祖敕赐《镇海之碑》
除了这些馆藏佛教文物,泾川的舍利供养传承也是非常发达的。其中1964年出土的武周大云寺金棺、银椁、铜匣、石函、舍利瓶五重套函,是最早将中国传统的棺椁葬制纳入佛教的一个范例,它开创了中国佛教舍利瘗埋制度上的重大变革,在1971年还被郭沫若先生鉴定为国宝级文物;1969年出土的北周宝宁寺佛舍利等文物,有3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2013年还出土了北宋龙兴寺佛舍利和佛牙、佛骨,这批舍利瘗埋于公元1013年,距今天发现正好是整整一千年,应证了佛舍利“千年一现”和“隐于乱世、显于盛世”的民间传说。泾川佛舍利因为出土批次之多、数量之多,被当代佛学界泰斗楼宇烈先生誉为“国内绝无仅有,世界上也不多见。”
参考资料:
1.《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张怀群、赵晓春、魏海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2.魏海峰《古泾州舍利文化传承》(《平凉日报》2013年)
作者简介:郭珍,女,生于1989年12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任泾川县博物馆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