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馆藏研究 >> 浏览文章
 
 

郭珍/泾州地区最早的石窟——王母宫石窟

日期:2015/5/6 16:06:01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郭珍    阅读  【字体:
 

 

 

郭珍/泾州地区最早的石窟——王母宫石窟

各位嘉宾,现在我们地处于泾川县城以西,泾汭两河交汇处的王母宫山脚下。大家眼前所看到的则是闻名海内外的王母宫石窟了,它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石窟是因开凿于王母宫山脚下而得名“王母宫石窟”,与山顶上的王母宫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因为,山上的王母宫是道教,而王母宫石窟却是佛教,两教不相同,所以大家不能搞混淆。这座山叫回山,在汉武帝时,就修建了王母宫,被誉为“天下王母第一宫”,而且有从宋代至今延续千年的民俗庙会,因而泾川王母宫的名气在海内外非常大,人们也就将回山叫王母宫山。建国后在登记这座石窟的时候,工作人员按照民间的叫法,将这座石窟记载为王母宫石窟,也就成了今天的官方名称,其实它是指王母宫山下的石窟。

那么在北魏的时候,泾州人抱嶷曾经是朝廷里的大官,后来他被任命为泾州刺史,上任之初,他就开凿了这座石窟。这座石窟也是整个陇东地区有明确记载的、开凿时间最早的石窟了。开凿之初,石窟里面就有大大小小的佛像两千多尊,因此这个石窟也被称作“千佛洞”,但是经过这1500多年的自然风化和毁坏,剩下的佛像仅有200余尊,最大的有4.4米,最小的还不到30公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物遗存,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珍/泾州地区最早的石窟——王母宫石窟

现在我们看到的石窟是一个外楼内窟的形式,也就是说从外面看起来是一座楼阁,只有走进去才能发现其实它是一座石窟。石窟外楼是三层禅洞,从第二层的禅洞起架起三层飞檐楼阁,与石窟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巧夺天工,整个建筑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楼阁上的这三幅楹联为我们描述了泾川的地理风貌,向大家介绍了泾川的历史文化,颂扬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功德。这三幅楹联分别是:

 “回中显王母灵气千转百绕恋泾汭,

安定赖布衣俗手万紫千红掩阮共。”

“望大海祥迎夸父峰头彤彤日,

愿昆仑瑞绕王母宫顶皑皑雪。”

“日转星移蟠桃让与野桃红,

冬尽春始瑶草变成芳草绿。”

王母宫石窟为中心塔柱式结构的石窟,石窟内中心塔柱与西、北、南三面墙壁形成回字形诵经道,以便僧众、信徒绕着塔柱周围礼赞供养,也叫绕佛,按照佛门仪规讲,诵经者双手合十,绕塔柱及周围佛像走三圈,人到心到,表示对佛的虔诚,佛祖也是会满足你的一切愿望。下面请大家保持安静,双手合十,随我一起进入窟内绕佛参观。

郭珍/泾州地区最早的石窟——王母宫石窟

我们走近石窟,迎面看到的这尊佛像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坐像,北魏的石胎,但我们从他丰满的体态上可以判断出他在唐代时是有过修复的。大家走进走近一些仔细看,在佛祖的身后两旁可以看到一排排的飞天和供养人,他们是北魏的原作,没有经过任何修复。众所周知,甘肃敦煌的飞天闻名中外,但却都是平面彩绘的,而这里的飞天是石刻上去的,更具立体感。这尊佛像经过时代变迁也是有部分毁坏,他的右手指已经脱落,但通过他的手势还是可以判断出来,是施无畏手印,也就是给我们世人力量,让大家不要惧怕困难,勇往前行的意思。他的左手则结降魔印,意思就是消灾避害,为我们带来美好。在佛祖的双眉之间我们能看到一个“眉间白毫”,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天眼”,是说佛祖是能够看到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看不到的前世和未来的。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据说他的出生也是具有传奇性色彩,他是从他母亲的第七根肋骨之下出生,而且刚一出生不用人扶持就能自己行走,每走一步还会有一朵莲花盛开,这也就有了我们后来的“七步莲花”之说,而且在他出生之时啊,天上也是瑞像种种,所以他的父亲为他取名为悉达多,意即为“吉祥”。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石窟。进入石窟以后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中心塔柱,像这种中心塔柱形式的石窟大家是不是觉得和山西云岗石窟第六窟有些相似呢?前面说到建造这座石窟的人叫抱嶷,他曾经在朝廷里担任大长秋卿这一官职,正好是几任大长秋卿主持开凿的龙门和云冈石窟,因而泾川的这座石窟为什么和云冈石窟相似就不难理解了,因为主持建造的极可能是同一人,所用的工匠团队也可能是同一支团队了。原本这个塔柱是有三层的,但是现在只能清楚的看到第一层,第二层还可以看到一部分,第三层因为石窟坍塌佛像已经很少了。

郭珍/泾州地区最早的石窟——王母宫石窟

我们先来看第一层大的佛龛,龛中有两尊佛,稍显饱满一点的是多宝佛,略显消瘦的是释迦牟尼佛,他们也都是北魏的石胎,在明代时有过修复,这种一龛二佛的造型一般都属于早期佛像。(据《法华经》记载,多宝佛是过去时东方宝净世界的教主,他在涅槃之际曾许下宏愿,如果后世有谁讲《法华经》讲得好,置身于他舍利的宝塔便会涌现于前为做证明。后来有一天,在释迦牟尼为他的弟子讲述《法华经》时,突然听到“嘭”的一声巨响,从地下涌出一座琉璃宝塔,释迦牟尼便在众弟子的恳请下,上前打开塔门,意外的看到多宝佛端坐塔中。突然,多宝佛让出半座说“释迦牟尼佛可坐于此”,于是释迦入塔,同多宝佛一起宣经讲义。这虽说是一个佛传故事,但我们今天在王母宫石窟所看到这样一看两佛的造型,不正印证了《法华经》中所讲述的宝塔从地涌出的瑞象吗?)

郭珍/泾州地区最早的石窟——王母宫石窟

我们再往前走,抬头可以看见一尊白象驼塔的造型,这也是北魏时期建塔的一种风格了,原本在塔柱的四角各有一尊白象驼塔,但是在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石窟有所坍塌,当地百姓便捐资修建了我们进入石窟时经过的这个甬道来支撑整个石窟,所以塔柱东边的两只白象我们就看不到了。在塔柱的下方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很世俗化的形象,他们其实是在开凿这个石窟时捐资最多、地位最为尊贵的一些人,把他们作为供养人雕刻在这里的。在供养人的上方,仔细看还能看到一些姿态各异的浮雕形象,它们是一些经典的佛传故事。我们眼前这幅就是“诸商奉食”,(大家看,这里有三个人手中捧着食物,均以侧身向前行走的姿态,《佛本行经》上说:佛祖在苦行林中禅坐,49日不食。有几位商主,从天竺运载五百牛车货物而回,路经林外不远处,忽然之间,所有车牛皆驻足不前,几商主各持牛鞭抽打,仍不肯行。商主心生惊怖,这时,守林神现身对商主说:“你等不用骇怕。此处有佛,始成正觉,今在此林中禅坐,满49日,未曾进食。你今宜将炒食前往供养,可得安乐大利。”商主听后将面粉加酪蜜做成面包,捧至佛祖前。吃完以后,佛祖对商主说:“难得你等有此善根!你今可来从我受三皈依(即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受五戒,当令你等今生他世得安乐果报,获大善利。”商主闻佛所说,个个欢喜,对佛说:“如佛圣教,我等不违!”遂于佛前受三皈、五戒。于是,在人间最初得受三皈、五戒成为优婆塞(指在家修行佛法的男子,我国称居士)的便是这几位商主。)

郭珍/泾州地区最早的石窟——王母宫石窟

再接着看这个大的佛龛中,这尊是观音菩萨的雕像。她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观音菩萨的形象却是不一样的,她的脸部很清秀是一个女性的轮廓,而身体却很强健,是一个男性。在这里跟大家卖个关子,大家说说,救苦救难额菩萨是男是女呢?其实据佛经讲,佛和菩萨都是男像,但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人们对女性之美及其温柔性格的爱慕,特别是对母爱的崇敬,菩萨逐渐演变为女性形象。因为这尊菩萨是处于塔柱的背面,受到的风化也不是很严重,所以我们在今天还能有幸看到宋代绘制上去的颜色。这尊菩萨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就是她的一双眼睛。当我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盯着她眼睛看时,会发现它的眼睛会动。

我们再来看佛龛右侧是佛传故事“砍伐多罗树”。(据说多罗树(又名贝多罗树扇椰子)的树干如果被砍掉,是不会再长出新芽的,所以在佛教经典中就以“砍多罗树”来比喻断绝欲望或烦恼,故事中释迦牟尼砍多罗树应该也是此意吧。由于多罗树长得笔直高大所以常常用来作为美化景观的树木,在《阿弥陀经》中描写西方极乐世界时,也是由七重多罗树围绕的,现在在印度寺院也多有种植左右相对称的多罗树的习惯。)

我们再转过身来看石壁上的三世佛。最左边的是过去佛燃灯佛,因为在他出生时身边一切如灯,因此得名。中间的是现在佛释迦牟尼佛,右边是未来佛弥勒佛。他们代表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尊佛像是在明代时经过修复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三尊佛像和石窟中大部分佛像造型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再转过来以后看到的又是一个佛传故事“掷象入坑”。(《佛本行集经》中记载,太子十七岁时,与邻邦小国国王善觉王之女裘夷一见钟情。净饭王于是派遣国师前去求婚,善觉王说:想娶自己宝贝女儿的男子,必须在技艺上是最强的,否则不行。国师回去后就将这件事转告净饭王,于是太子答应可与其他人角逐技艺,有一天,当太子和诸释子角技议婚时行至城门,一头大象堵住去路,使他们无法通过,于是,有一人先行上前,象却是纹丝不动,第二个人上前勉强可以把象抱起,最后是太子,轻松的一手举起大象,徒手将其扔出城外,越过了七重城墙,最终落地形成一个大坑。)

郭珍/泾州地区最早的石窟——王母宫石窟

浮雕旁边看到的这尊大佛像虽然风化的很严重,但却是我们整个石窟中最有价值的一尊佛像。除了头上的发髻和下巴是明代时修复过,两边的柱子是70年代加固上去的,腿部有一层泥表是在2006年时敦煌研究院的人员进行过修复以外,这尊佛像的主体没有经过任何修复,完全保留了北魏的风貌。这尊佛像也有他的奇特之处,就是我们无论站在哪个角度都能发现他是对着你微笑着的。这也正和了大乘佛教的教义:众生平等,佛祖是不会因为来者的贫富贵贱而区别对待的。

原本在佛龛的两侧都有佛教经典故事,石窟的窟顶也都凿有飞天、菩提浮雕,但是因为毁坏,其他的都已看不到了。现在请各位嘉宾随我一起从这里走出内窟。

 

  参考资料:

  1.《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张怀群、赵晓春、魏海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2.魏海峰《古泾州舍利文化传承》(《平凉日报》2013年)

  3.《泾川旅游导游词选集》王安平、王贤、杜宗元、松万春、薛宝春著(2013年)

  

作者简介:郭珍,女,生于198912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任泾川县博物馆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