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宣教互动 >> 浏览文章
 
 

【序言】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

日期:2015/5/19 9:38:38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魏海峰    阅读  【字体:
 

 

  
  “5.18国际博物馆日”泾川精品文物艺术展代序
 

 □魏海峰


  读懂一座城,从她的博物馆开始。

   人们通过文物,撷取记忆的碎片,穿越时空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博物馆,就是一部城市文明物化的发展史。
  我们这座城,叫泾川。
  点击馆藏,会发现早在距今100万年以远,泾川已有古生物、动物繁衍生息。60万年前的泾川大岭上,留下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是甘肃境内发现最早的旧石器遗存。
  3至5万年前的“泾川人”头盖骨化石,填补了中国乃至欧亚大陆人类进化史上尚未发现的现代智人化石标本,它的出土,力证了我们的祖先起源于中国本土,而非世界人类起源于非洲之说。
  4000年前的夏王朝建立前后,泾川已有建筑文明,出土的“筒瓦”改写了我们对于当时建筑只有木柱草檐甚或掘地穴居的印象。
  3000年前的泾川,是学者吴晗笔下的西王母古国境域。商朝末年存在于泾川大地的阮国、共国,是这座城进入可信史的发端,也为我们留下了辉耀千古的青铜文明。
  历史悠久的泾川,无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泾川在秦汉置临泾县,临泾者,近邻泾水也。西汉武帝时泾川回山所建的王母宫,是国内最早修建的西王母祖祠,西王母文化发祥及华夏母亲的信仰由此而生。
  苻坚大帝的入主,是泾川由县而置州的一次华丽转身。在前后秦时期,泾川为雍州治所,是帝国统辖下的最高地方政权之一,开创了泾川历史上作为省级城市建制的先河。
  延续至北魏,泾川设泾州。泾州人胡灵太后主政朝堂的时段前后,不仅王母宫石窟、南石窟寺等石窟群在泾州刺史抱嶷、奚康生等官员的主持下陆续开凿,绵延百里,是为“百里石窟长廊”,大量的佛像亦应运而造,留下了丝路佛教文化东进西渐的活地标。
  西魏柱国之首宇文泰泾州托孤,他所奠基的历史上著名的“关陇贵族集团”即发迹于这一带。时集团重要成员、隋文帝之父、大将军杨忠任职泾州。
  北周泾州宝宁寺的佛舍利,是中国早期佛舍利供养的范例之一。这是泾川历史上最早的佛舍利信仰遗存。
  隋文帝登基后,在各州敕建大兴国寺,分封佛舍利以供养,泾州大兴国寺在列。这是泾川二次佛舍利供养事件。
  隋唐泾川以泾州、安定郡交替更置,皆为省级城市建制。秦王李世民与薛举、薛仁杲父子大战圻墌城(今蒋家坪薛举城),奠定了唐王朝建国的基石。武则天时敕令各州建大云寺,泾州大云寺兴建时发现隋文帝敕封舍利,遂重置金棺、银椁、铜匣,首次以中国的棺椁葬制重瘗佛舍利,在佛教考古界具有里程碑意义。1964年这批舍利文物出土,于1971年被郭沫若先生鉴定为国宝级文物。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而名显历史的段秀实,在泾州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任泾州节度使王茂元府的掌书记,不仅在泾川大地写下了千古名篇《安定城楼》、《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与王氏的凄美爱情更为泾州凭添几许浪漫氤氲。
  宋代名将张铎重修回山王母宫,开启了传承千年至今的“西王母庙会”信俗,于2008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开府泾州,经略泾原路,与泾州知州滕子京联手抗击西夏,留下了滕子京游历王母宫的记碑。事后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应约而就《岳阳楼记》,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莫不寄托了二人在泾州戍边卫国的内心情怀。泾州龙兴寺僧人云江、智明,云游四方收集“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秘藏于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数量之多世所罕见。每一粒舍利的后面,又何尝不是一座信仰的丰碑。这也是泾川历史上第三次佛舍利供养大事。
  其实泾川的佛舍利供养岂止三次,已有学者明确提出有6次、9次,抑或更多次。而仅馆藏视角而言,这三次佛舍利的出土,以出土批次之多和数量之众,“在全国绝无仅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著名佛学泰斗楼宇烈言)”
  元代丞相史天泽当是汉人中官至高位的特例,元之初曾任泾州达鲁花赤,主政军政事务。泾川遗留的“八思巴文”碑见证了元代泾州地区的民族及宗教融合,也是国内罕见的八思巴文相关文物。
  明初,著名将领徐达、常遇春泾州屠城,生灵涂炭。后又一场洪水,城廓夷为平地,州城由此移迁泾河以南,是为今日县城。斯时所建的州城隍庙为甘肃省内唯一幸存的木质结构的明代建筑,泾川县博物馆就设在这座城隍庙院内。
  ……
  泾川的历史文化渊源久远,脉络所及,博大精深。
  顺着岁月的光线,推开泾州历史门扉的把手,可以依稀看到它曾经的繁盛、感叹它后来的衰落,同时也预示了新的辉煌。
  这种辉煌,基于对历史的读解而生,基于对现实的把握而生,基于社会大众的共同参与而生。博物馆该是启迪这种新的辉煌的入口之一。
  这是我们所期冀的。
  

    作者简介:魏海峰,供职泾川县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甘肃省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台湾)道教联合团体总会特聘“西王母文化”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