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馆藏研究 >> 浏览文章
 
 

郭珍/壮美雄浑的罗汉洞石窟

日期:2015/5/20 17:02:3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郭珍    阅读  【字体:
 

 

郭珍/壮美雄浑的罗汉洞石窟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这是对甘肃悠久历史、厚重文化的生动写照。甘肃是丝绸之路经过里程最长的省,泾川的百里石窟长廊是丝绸之路途经甘肃最东端的确切见证。

各位嘉宾,现在我们眼前所看到的石窟群,就是罗汉洞石窟了,它位于泾川县罗汉洞乡的罗汉洞村。分布东起韩家沟、西至霍家沟口的千佛嘴。该石窟群始凿于北魏时期,之后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也有过开凿和重修。现在保存下来的大小洞窟有263个,以大殿窟、释迦多宝窟、罗汉窟最为著名。罗汉洞石窟主窟区共有19个洞口,它的布局结构为东西分布,上下也有多层,它们之间一般都是相互连通的,通过甬道、竖井等可以彼此到达,这种形式就像我们今天的楼房结构,罗汉洞石窟就像一个隐藏在石崖内部的高层建筑。

郭珍/壮美雄浑的罗汉洞石窟

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前方的大佛,是北魏石胎,唐宋的泥表,高达3米多。在它的东边,那个带有铁门栏杆的石窟内,是释迦多宝窟,也是属于地地道道的北魏原作。在释迦多宝窟的正上方,就是罗汉洞石窟的中心窟了,过会我们上去后会详细参观里面的构造。再往东看,在那里坍塌的崖壁上,有一个半圆形的上下通道,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竖井了,僧人们通过竖井,可以到达两层、三层、四层甚至五层的其它洞窟。在大佛像西面的悬崖上,我们还可以看见很多个洞口,那些都是其实也是石窟,只是因为岩体坍塌,今天已经很难进入到里面了。这些石窟连成一体,内部有佛像窟、禅修窟、生活窟、藏经窟、仓库窟,还有东司,也就是卫生间了。

现在我们顺着大佛像旁边的台阶去进到窟里具体参观。

那么我们靠近这个大佛,近距离领略它的造像风格,佛祖神态宁静,身姿飘逸,高贵典雅。在大佛的顶部和两边都有很多石窝,这些石窝都是当年的修建楼阁时遗留下来的。清代后期,木质楼阁在战火中焚毁,就只剩下这些建筑痕迹了。清代乾隆年间的李植元曾为这座气势恢宏的木质楼阁作诗一首:

“佛阁高浮碧水涯,氛浓团殿散晴霞;

    登峰放眼藤萝洞,千顷琉璃十丈花。”

这首诗形象的记载了当时罗汉洞石窟的规模现状和宏大气势。看见这些实景,可想而知,在千百年前的窟外,曾经有着怎样宏大、精美的木质楼阁建筑群。虽然岁月无情的将窟外的建筑群、栈道全部吞没,但是遗址却为我们完整地记录了这段曾经非常辉煌的历史。

进入石窟群,我们眼前看到的这条50多米长的石窟走廊直通东部,19个窟由窟内的走廊贯通。这些石窟均是坐南向北。我们看,在这个窟的侧壁背光彩绘之前,原来是有塑像的,中间部分是佛塑像,至少有3尊造像。我们在西面的窟壁上可以看到“清霄洞”题记,上款:重修清霄宝洞诸神宫敬立;下款:时光绪二十年五月二十功竣。从这里可以了解到,罗汉洞石窟最后一次修复是在光绪二十五年间,距今115年。进入清代,尤其到清代末期,由于战乱和无人保护的原因,许多佛教建筑和石窟遭到严重破坏,佛教也逐渐没落,一些佛寺院逐渐的演变成了道观。公元1894年,道教在泾川兴盛于佛教之上。在东面的窟壁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清代光绪年间画上去的墨老虎,这些都是道教文化的痕迹了。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第二窟到中心窟的这几个窟,东西两壁都有壁画或者对联,反映的是《封神演义》上的内容,从窟顶的这些壁画遗存来看,都属于道教和民间民俗信仰的内容。窟中心的方台上,还留有佛教造像底座的痕迹,都是一佛二菩萨或者四天王内容。这些洞窟得佛像在道教徒和民间起义军进入后,都被毁坏,用来做生活起居用。

众所周知,石窟艺术源于印度,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曾在山洞中修炼,最终得道成佛。后来就有一些印度的出家人仿效他,在山崖上开凿洞窟诵经、拜佛,逐渐就产生了石窟艺术。而在当时,印度的石窟艺术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并和中国的雕塑、绘画等传统艺术相结合,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石窟艺术的产生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罗汉洞的中心窟,大家看到的这些石窟内的雕塑已经被破坏的非常严重,留下的就只有这些零散的“只言片语”给我们后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但幸运的是,罗汉洞石窟昔日的辉煌与兴盛,以及曾经完整的20多尊佛像雕塑、浮雕被一位叫做司马的摄影家完整地拍摄了下来,图片上一尊尊佛像安静祥和,在用眼神为我们诉说着一段历史,在渴望能够重新回到他的座位,让这个古老的佛教艺术中心重新展现它的魅力和神奇。

这个中心窟是罗汉洞的主窟,整体属北宋的风格,石窟中心设有坛基,坛基四角的立柱直达窟顶,每根柱子的四面都浮雕塑有天王像,此洞窟的形式与陕北地区有纪年的北宋石窟形式是完全一致的,也说明了自北魏开凿之后,罗汉洞石窟在历代都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地方,传承有序。大家随我一起来看,在这个洞窟的南壁、东西壁局部的浮雕与历代泥皮全部被人为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密密麻麻的石窝,就是当时的能工巧匠们钉木橛的位置。泥塑这些壁画时,人们将当地野生的冰草根搓成绳,攀在这些木橛上结成网,再把黄土加长麦草和成泥巴,用力甩入网中,先抹平,再抹白灰泥,最后才进行彩绘。

大家看,西壁上的这副内容是宋代高浮雕《鹿野苑说法》图。鹿野苑是佛教在古印度的四大圣地之一,坐在最中间的这位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他曾是迦比罗国净饭王的太子,在他年少时,曾从迦毗罗城的东南西北四门出游,意外看见了民间百姓们的生老病死四苦,他非常的心痛,深刻的感受到人生无常,决意出家来寻求摆脱这些痛苦的方法,于是他29岁时出家修行,35岁便修得正果。之后,他就开始在印度的鹿野苑讲道说法,随后佛教逐渐开始有了佛法僧三宝。大家现在看到浮雕上这些站立着的听法者,就有当时在释迦牟尼身旁听法的五位比丘,他们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曾在公元7世纪的时候,唐朝高僧玄奘在这里学习佛学,并见证了当时鹿野苑的盛况。然而在12世纪后期,鹿野苑遭到土耳其穆斯林的劫掠,建筑等被严重破坏。之后的数百年间,英国人来到泾川进行考古时,发现了这个反应鹿野苑盛况的壁画,并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罗汉洞石窟才被更多的国际学者所关注。我们看到浮雕中的塔是宋塔,属中国化的佛塔,基本保留完整,这些佛塔和建筑也反映了宋代时期泾州的建筑艺术,非常唯美。

请各位嘉宾随我继续前行。在这个洞窟的北壁上,我们能看到清朝末年留存的题记,上面有“同治元年……又是天灾兵荒……余可怜人民饿死”,通过这些片段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泾川地区已经是兵荒马乱,百姓民不聊生,起义的农民军盘踞在这个洞窟中,留下了这些痕迹。

郭珍/壮美雄浑的罗汉洞石窟

现在我们通过这个狭长的甬道继续向东行,请大家注意安全。那么在刚才我们过来时仅能容纳一人通过的甬道中,还有甬道中的这些脚窝,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僧侣们的艰辛,也能领略到他们的那种虔诚。在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感悟这些苦行僧的生活场景,可以让我们的心态宁静,从而去追求慢生活的节奏,调节我们的生活压力。

大家请到这座大佛的东侧去参观罗汉窟,罗汉洞石窟的命名正是以这座罗汉窟命名的,洞窟的两侧各有8个窟龛,加起来共是16个,即十六罗汉窟,是宋代以前的罗汉数,因而这座罗汉窟的形成是早期的。自宋代起,就成了十八罗汉。罗汉窟的正中,有佛像龛。拱形龛下有碑刻龛、佛龛、浮雕龛、供养人等龛。虽然造像已不复存在,但佛龛的历史真实依然让时光倒流的情愫油然而生,其永久魅力,当存永久。

这是释迦多宝窟,它是北魏多宝说法造像窟,标准的北魏雕琢风格,瘦骨清相,纯朴大气,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多宝佛和释迦牟尼佛正在讲经说法,所讲的经叫《法华经》,大家看佛祖的神情既威严,又慈祥,既神圣,又和蔼,既从容,又慈悲。他好像要将这世间的一切美好都带给世人。这尊佛像是罗汉洞石窟中早期佛像中保存最完整的,十分罕见。

今天大家站在罗汉洞石窟前,可以畅想当时丝绸之路的繁华。唐朝古都长安,是一派“九天阊,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诗句)的辉煌景象。想当年在长安至泾州以西的这条中西陆路交通的大道上,身着不同服饰,带着不同行装的中外使者和商人,骑着骏马和骆驼,披着陕甘高原的风尘,向河西、向葱岭、向里海而去,泾州成为贯通中原与西域的咽喉地带和黄金路段。在新世纪,罗汉洞石窟正在用它独有的魅力,为我们世人展现着中国佛教在丝绸之路千余年中的兴衰情景。

 

 

        参考资料:

 

  1.《丝绸之路上的世界遗产·泾川文化遗产录》张怀群、赵晓春、魏海峰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2.魏海峰《古泾州舍利文化传承》(《平凉日报》2013年)

 

  3.《泾川旅游导游词选集》王安平、王贤、杜宗元、松万春、薛宝春著(2013年)

 

 

 

  作者简介:郭珍,女,生于1989年12月,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任泾川县博物馆讲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