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载:上古,中国有神人,名西王母,能知天下大事,擅长生之术,主司灾厉五刑残杀之气。西王母有国,初,别于东部中原民族居中国西部,中原人谓之西王母之国,即"四荒"之一国。西王母其状如人,虎齿豹尾,蓬发戴胜,后人研究认为,此乃西王母古部族崇拜图腾。西王母古部族当为古戎、狄族先人。五帝时,西王母力赞和平,与中原就有往来;黄帝在位,曾命使助帝克蚩尤之暴;舜帝在位,命使来献白玉环,复献白玉,授地图明疆分野相和处,后闻帝德薄,渐不交往,断和平,以武力胁之。此后,其子孙戎狄与中原战事不断,相争中国天下,复而久之,中原族势渐壮,疆域向西扩大,其族多部融入中原。汉时收西域诸国后,与中原为一体。中国道教基于中华东部民族政权与西部民族政权经过长期抗争,此时渐渐归化为一统的历史。按《易经》天理演变学说进行演绎,古中国有天分两半之说。即:"西华为天帝之女西王母子孙所居之西土,东华有天帝之子黄帝子孙所居之东土",概言为"西王母"、"东王公"。或"西华金母"、"东华木公"。此二神阴阳化一,表达上天之意,育化万物,佑民生息,是中华民族崇拜祭祀之缘由。
古西王母部族遥在距今五千年之先。日转星移,世事变化万千,时光已将其部族存在之容颜深埋于浩浩历史烟尘之中,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之时,其迹亦只有传说,传说亦是零碎片断,可见其部族之古老。然而,今溯其源,何地乃为西王母部族古地?!吾致力于此探索八年,终有醒悟,窥得今甘肃泾川回山西王母圣地四周地域与史实吻合。
一、"回"之迷雾
秦汉之先,中国西部的渭河上游、泾河上游、洛河上游一带遗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回溪"等古地名(见《史记》、《汉书》)。这一带从五帝时至西周,都是中原民族疆域以外的西部地域,历为古戎、狄族所居有。泾川回山处在这一地域之中部,故有"回中山"之称。又因回山上自古为西王母神灵所居有,建筑名为"王母宫",所以又有"王母宫山"之称。然而,后人对此遗存内容之维妙失之研究,使"回"成为历史迷雾。其实"回"与"西王母"是同一概念。因为"西王母姓杨名回"(见《集说诠真》),"居于回屋"(见《神异经》)。据此,"王母宫在回山","回山有西王母"这样的历史遗存现状便一目了然。回山者,西王母之山,是因西王母有别名"回"而命名!推而知之,泾、渭、洛三河上游一带有"回"的古地名也就不识自清;回城、回溪、回中道、回中宫之回乃皆因西王母而遗存。此仅正名之说,尚有史实可鉴。
二、"西"在何处
《尔雅》言:古中国之外的四方地域叫"四荒",四荒之地有国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西王母是西方之国,所以欲知西王母古国所在,必须确认古中国西部的界限,因为古中国之西界不能按今日中国之西而论。那么中国古时之西部界线在何处?
西王母古国存在的时代应在"五帝"时代。五帝时代为中国传说时代,各古部族疆界不明,无据可资,然五帝之后中原民族所建的夏朝地域在今中国的东部,今中部的华山其时已为西部之山,故有"西岳"之称。华山以西的泾、渭、洛三河上游地域是戎、狄族所居有,至商、西周、戎、狄族的势力仍然在这里。可见,言古时中原民族西部外域,只能是指上述三河上游之地。确认这一地域为"西华"、"东华"之界线还因为此处在西,夏朝之前中国历史尚不知有什么民族存在,何谈西王母部族的存在?!所以是唯一的界线。况且上言西王母名"回"所遗存的许多地名亦正是处在这一带,可见史实与遗存的统一。《尔雅》所言的西王母之国也就只能是在这里。
三、何言昆仑
《海内西经》言,昆仑山是西王母所居。昆仑山脉,位于今新疆、西藏、青海境。中原民族知世有昆仑,实是战国之后的西部地理概念。言西王母居昆仑,与西王母古国存在的地域为两回事。不及旁论,仅一理便可明了:因为西王母乃中原民族广泛崇敬的先人,而今昆仑山下的少数民族中并不见对西王母有特别崇拜之心理,说明西王母并非其先人,亦说明古西王母部族很早就融入中原民族,今已不独存在,否则西王母之传说就不会存在于古时中原民族的文化中,而是应存在于今昆仑山下少数民族文化中,但少数民族文化中竟然没有遗存!而西王母自古为中原民族敬奉的神灵!这个道理是很浅显的。从中国夏、商、周时期西部民族与中原民族融汇的历史来看,最早是戎、狄族,因为最早除了戎、狄族之外,中国西部别无其他部族说起,所以上言西王母部族是古戎、狄族先人。况且后来有关西王母的一段重要传说"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的故事是产生于周穆王西征伐戎狄的史实。然而,周穆王伐戎狄只是将戎狄赶至"泾河上游"(见《诗经》),并没有超越泾河上游的西征。故事中说周穆王西征在昆仑山会西王母,可见其谎!那么昆仑有西王母应该怎样说起?前已提及,"西王母居有昆仑应与西王母古国存在地域"分别而论。以上所言主旨仅是在说西王母古国存在之地域不是今日的昆仑山下,而是今回山周围的泾、渭、洛三河上游地域。昆仑有西王母是中国西部地域扩大之后,西王母作为中国西方的神灵按其居西的方位,在当时中国西部万山之最的昆仑山应有其庙堂。此情即如西王母在中国东部的泰山圣地亦有其庙堂一理。中原民族知西有昆仑之时,回山周围的地域已为中国内地,再言是西部"外域"已与实际不符,且西王母古部族早已不存,所以战国之后的人在整理上古中国西部古部族中关于西王母的口头传说和崇拜现象时,按当时的地理观念将西王母记于昆仑,实为中国西部古部族文化西移的结果,况且中国西部之山皆脉于昆仑,所以言昆仑有代表西部众山之意。回山亦在其脉,当亦在昆仑名下。
四、回山遗存
中华民族是古之众多民族融汇之体,古部族多已不存,然其部族中的优秀人物以神人贡进庙堂,代代传敬,此中华民族尊重先人之俗。西王母即是其一,庙堂在中国不限于西部而有多处,是古时西部民族融入中国之后,西部民族崇拜的先人被广泛信奉所致。推动这种广泛信奉的是中国道教。这亦是西王母能够在道教中居"西华金母"理天事一半这样重要神位的原因。泾川回山正处在古西王母部族生息之地"回"的中部。回山上遗存的是王母"宫"而不是王母"庙"。宫与庙一字之别,却有其内在不同的含意。庙:仅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宫:有所不同,特指是帝王、神人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见,回山王母宫是有别于它山的一处重要遗存。从目前中国关于西王母的胜迹遗存内容来看,回山王母宫非是一庙、一池这样简单的内容,而是一处专门的、完整的关于西王母的圣地,包含了西王母的早期重要传说,是以传说内容展列中国道教关于天体形成的主体学说,象这样的遗存内容,今日在中国是少见的,亦可说只有回山王母宫遗存的资料可以提供今人了解。
泾川回山拔地而起,正视如"天之柱",下有"石屋"(今为佛窟),泾环其左,汭环其右,古意苍苍,西王母之宫高居于山巅,登临其境,俯视人寰,有居天遥之感。"王母宫"正殿乃西王母大殿,背西面东,殿上是三清楼,殿前是一古槐,名"降真树"。此树为周穆王会西王母于此山而植,树前是"香亭",亭下是玉皇大帝殿,即东王公之殿;亭左依次是三皇殿、周穆王庙;亭右依次是五帝殿、汉武帝庙。玉帝大殿下为三天门。宫南之山麓是瑶池。宫西之上有天池。入山必经五道灵宫殿才能达一天门。此回山王母宫之主体内容。
回山王母宫处在古西行要道上,东距古都长安240公里,为历代拜谒西王母的圣地,始建于西汉元封年间(即公元前107年左右),距今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惜在清同治年间发生的一次当地"民族战争"中被焚毁尽净。今宫址断碑残碣瓦砾遍地,唯可幸者,遗宋天宝元年(公元968年)巨碑完好,珍存于山下,碑名"重修回山王母宫颂",为宋翰林学士陶榖奉天子之命撰文,记中国有西王母以及周穆王、汉武帝会西王母之事于此。碑阴记此碑当时经三次重刻经过,皆因西王母事重,恐有误传于后世。正文有关记载说:"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昆仑之墟,崦嵫之下,戴胜蓬发,虎豹为伍。是耶非耶,怪哉王母,丹台命驾,七夕为期。云凤辇,剑佩光辉,倩兮盼兮,穆若仙姿。它玄都兮如彼,降汉宫兮若是,奚灵圣之多端,骇变化之神异。考山经与竹书,故两留于前事,山之巅兮水之湄,奠玉单兮荐金徽,白云零落归何处,黄竹摧残无一枝,抚弇山之旧石,纪泾水之仙祠。"不遗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重修王母宫记"碑正文有关记载说:"宫在泾源西五里回中山巅,祠所谓王母宫,盖古迹也,世传周穆王、汉武帝皆西游与王母会,故有是宫。""……宫为吾郡千余年之胜迹。"另遗有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共成善果"一册,详绘旧时回山王母宫胜境全图,是时人以期在回山重兴西王母业绩而存,上言王母宫之貌即是以此图而述。回山下遗存古人登回山拜谒西王母,称颂王母业绩残碑极丰。
晚唐诗人李商隐亦曾登回山,遗有回中诗作三首,均为代表作,其一"瑶池",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沿传古历三月间,是泾川回山王母宫的盛会。至今,四方信徒不避风雨路遥,都要到回山朝拜西王母,为当地重要的民俗。
总括以上所言,泾川回山四周的泾、渭、洛三河上游地区即是古西王母之帮。回山上有王母是因周穆王汉武帝在此会西王母
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