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柳"为清同治年间驻节肃州钦差大臣兼陕甘总督左宗棠所栽植。他在戎马倥偬之余,倡导兵民植树造林,并以严苛法令护之,有"一棵树一人头"之说。从陕西长武经甘肃泾川、平凉、兰州、酒泉至安西,沿途栽柳护路,绿荫重抹。正如湖南宁乡隆无誉《西关目觚》所记:"自泾川以西至玉门关夹道种柳,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后人也有"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之赞誉。到民国18年(1929),贯通本县东西境内的左公柳,树身已达两人围,葱蔚翠绿,枝茂叶嫩,宛若绿色长廊,蜿蜒西去。时遇地方军阀陈圭璋与冯玉祥过军交战,遭此砍损。后又因西兰路加宽,复损严重,唯高平、黄家铺、太平一段的柳树幸存。县政府遂命令将残存的"左公柳"编号登记,严加保护。"文革"中更新行道树时,被砍伐殆尽。
古柏垂青,古泾州八景之一。位于飞云乡东高寺村"云寂"寺院内,相传唐代建此庙时所栽,有"一百(柏)三十五座庙"之称。重修庙序云:"远映东岳耸翠,协云汉之昭章"。"近旁东寺佛宫,洞天第一,福地无双。年年岁岁,入寺院者华埽千军之阵,而且永锡尔类"。有诗云:"古寺蟠根干拂庭,不知阅历几千龄。文章不露心胸古,翠黛连云色相青。麝迹风香来远径,鹤声月影下云冥。漫言材大难为用,绰有老成旧典型。"同治年间,寺毁于兵燹之中,苍柏幸存。光绪初年,里民复修。"文革"中,寺庙连同古柏均被毁坏。
在合道乡赵家寺村古刹内有一柏一松,相传为明代所栽。松树胸径约1.98米,高约17.5米;柏树次之。历次迭遭兵燹毁坏,苍翠仍然;"文革"中,县木材加工单位临地欲伐,刘万民老人挺身阻拦,未被砍伐;1980年大搞建设,又欲砍伐,村民拒之。至今,青松碧柏,巍然屹立。"苍翠分栽十八公,半天谡谡卷长风。石林只待张琴和,独立寒涛万叠中。"
唐僧拴马桩--古柏,生长在汭丰乡三十梁村古白马寺院内。据传,白马寺占地数十亩,庙貌巍峨,碑塔林立,香火旺盛,寺内有一棵柏树,枝叶茂密。一日唐僧取经下榻此寺,遂将白龙马拴在这棵柏树上,柏树的枝梢被马吃掉,至今树冠未能发旺,好似秃桩。现今这棵柏树胸径约1.3米,树冠虽小,但苍劲挺秀,枯枝抽绿,该地群众都以神树而待。
在太平乡口家原村古关帝庙院内有一棵槐树,1920年大地震致庙宇坍毁,古槐幸存,至今仍傲耸沟边,蓊郁参天。此槐胸径约2.13米,冠幅占地约半亩,裸露的树根左右盘结,上下起伏,似卧龙盘绕,群蛟嬉水,真有"古树盘根"之雄姿,为我县最大的槐树之一。到了初夏,只见满树银花,群蜂闹市;时至盛夏,一树碧绿,似青峰,若屏障,十分壮观。当地群众世世代代自发保护。
在丰台乡西头王村一大涝池中,有棵古柳树杆的上端长出了一棵槐树,被称为"柳抱槐"。树龄无可考,据当地80多岁的老人讲,他的父辈幼年时该树就是现在这样子。槐树的根系穿过柳树的"心脏",直扎地下。现今4人围的柳树已"乳干养竭",空朽残落,从外面可以直接看到好几把粗的槐树根,与柳树根盘根错节。柳树冠不大,到了春季,柳絮如绵,碧绿异常。槐树亦不负柳树之望,枝茂叶丰,长势健旺。
锥巴树,是何树种,众人不识,因果似锥巴,人们便叫它"锥巴树"。在高平乡城南村张双福门前。相传高耀子曾驻兵此处,后来人们就把今高平乡称之为"高公城",当地传有"先有锥巴树,后有高公城"之说。军阀张兆钾部在高平一带作战,士兵在此树上砍了点柴火,结果连吃败仗,人亡马死。百姓奉为神树,无人敢取其作燃料。锥巴树胸径约1.5米,高约13米,冠幅较大,侧枝及地,树皮树枝细嫩,无枯枝。经县林业工程师初步鉴定为榆科糙叶榆。
在城关镇蒋家坪古圻城内有一棵槐树,胸径约2.13米,高约17米,树身匀称,苍劲挺拔,枝叶茂盛,裸露根系形状古怪。唐初,薛举、薛仁杲驻兵圻城,攻打长安,据传该树于此时所植。后城毁,树存于今。
驼货树,因果荚形似驼鞍,人们称其为"驼货树"。生长在张老寺农场附近一古寺庙中。1920年大地震中,庙毁树存。此树胸径约1.05米,高约7米,树龄无可考,经县林业工程师初步鉴定为"三角枫"。
走上丰台原,老远就能看见通尔沟的那棵葱葱郁郁的大松树。此树胸径约0.7米,高约20余米,端直挺拔,苍劲翠绿。相传为同治八年(1869)所栽,为我县南北二原最大的松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