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泾川文史 >> 浏览文章
 
 

何九如/王 公 祠

日期:2015/8/14 15:28:1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何九如    阅读  【字体:
 

 

何九如/王  公  祠

  窑店乡丰禾沟村,解放前建有一座祠堂。祠堂虽然只有一间,但它古朴肃穆,凭吊瞻仰的人四季不绝,这就是遐迩闻名的王公祠。要说清它的来历,须从电杆事件说起。

  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创建电报、电话。当时西北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才栽电杆架设通往甘肃兰州的电线,办理电报。我县于光绪二十七年栽杆架线。这年秋天,干旱不雨,秋苗枯死。那时由于文化科学落后,群众把电杆叫"洋杆",谐音洋杆为"阳干",有人说:"阳就是没云,干就是干旱"。认为天旱不雨,是栽洋杆架电线造成的,把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倾注在电杆电线上,自发地在一夜之间,将东起陕西长武,西至平凉白水的电杆全部拔掉,除焚毁少数外,绝大部分被掩埋,把电线盘起来丢在废井、古窖内。

  事件发生后,泾州知州贾勋惊恐万状,逐级上报。清廷政府得悉后,立即诏令,陕甘两省派大员查办鞫讯。府、州、县衙的四班十房衙役、差人一齐出动,乡约、地保等一齐参与,到处抓人、打人,搞得城乡不安,鸡犬不宁,商人不得开张营业,农民不能下地耕作,人心惶惶,百业停歇。抓捕来的人押满了所有的监狱,有些人脱逃,就株连家属、亲友。当时的泾州的确是哀鸿遍野,怨声载道。经过几昼夜的酷刑拷问,电杆电线绝大部分已经收回。按理说此事的发生,纯属群众文化落后,缺乏科学知识所致,群众已得到了教训,就该了结此案,让其恢复生产。但是朝廷派出的大员仍不善罢甘休,硬要追查出肇事的主谋者和成头人。

  审讯"大员",费尽心机,用尽酷刑,还是讯问不出成头人。有天泾州州衙大堂上摆满了刑具,如狼似虎的衙役排立两边,又在酷刑讯问。当"鞫讯大员"苦于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在被讯人中有人招认"成头人是我"。当时堂上堂下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人和声音所愣住。只见一个老人,中等身材,童颜鹤发,络腮白须,面容清癯而肃穆。他镇定的说:"好汉做事自承当,我叫王万清,我的确是成头人,其他人员都无罪……"。他侃侃的谈了事件的发起和经过。王万清根本没有参与此事,当然他的招供完全是为了"拯救万民"虚构的。据一些老人传说,王万清当时在州衙大堂上,态度从容,面不改色,显得大义凛然。当堂有不少人证明他不是成头人。王万清却说:"你们不要多言了,这件事我承当"。知州贾勋虽然对王万清有怀疑,但苦于审讯不出主谋者,交不了差,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将李代桃,若再牵扯下去延误时间,对直隶州的知州很不利。为了很快了结此案,知州私下审讯。对王万清说:"你已垂老,可肩此任,如有不测,你之身后,我当照料。"暗示王万清不要改变口供。之后他一再向朝廷派来的"鞫讯大员"申述理由,断定王万清是事件的主犯,于是就这样定了案,案定王万清为整个事件的主谋、成头人。王万清是窑店乡丰禾沟村人,当时70多岁,是个孤独老人,为人正派,能说公断直,见义勇为,望重一方。和王一块被捕的有个绰号叫"宝盒子"的人,是作商从新疆回来的,带有大量财物,州衙捕他,是为了敲诈财物,王万清对其也打抱不平。他在狱中,曾对同押的难友说:"你们家里老的老,小的小,这样下去怎么得了,我要豁出老命来拯救万民……"

  清廷政府判处王万清斩刑,释放了绝大部分被捕的人,行刑的那天,哭泣悲号之声,充满了泾州城。

  事后,百姓向知州申请要给王万清修建祠堂,以表示救命之德。知州贾勋一则慑于众怒难犯之威,二则也被王万清的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准许了民众的要求。一座"王公祠"在民众资助下,就很快建成了。公祠里面彩塑了王万清真人大小的正面坐像。之后,逢年过节前去焚香的人很多。相信迷信的人,有去乞福的,有讨药看病的,还有的传出神话故事说某人在沟边挖柴,不慎失足落崖时,王老伸手拯救,有人夜归途遇恶狼时,有王老出面保护了他……。传的神乎其神。后来又有人出面募资,请画工粉饰了祠堂的内壁,画上了"王公救难图"的壁画。从此以后,前去进香的人,就更多了。这个祠堂一直保存到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