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州是西出长安的必经之路和重要关塞,虽然经常“车辚辚,马萧萧”,但自古以来就生态良好,降雨丰沛,粮草丰茂,牛羊肥壮,李商隐《安定城楼》中“绿杨枝外尽汀洲”就是生动的描述。至唐代中期以后,茂盛的草木甚至成为唐蕃边防的一大隐患。为什么这样说呢?史载唐开成年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焚草断贼路的办法就是明证。
唐王朝与吐蕃的战争,几乎伴随了唐朝始终,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至唐亡(907),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和对西域的控制,与吐蕃进行了长期作战。至唐中后期,陇右地区一度成为吐蕃常常骚扰和两军交战的主战场之一,地处要塞的泾州自然是吐蕃侵犯的主要对象。开成年间,以勇略著称的将门之后王茂元出任泾原节度使驻节泾州,青年才俊李商隐被引荐到他的府中做掌书记,负责文书工作。这一时期,正是吐蕃侵扰边境最频繁的时期,尤其是秋冬两季,吐蕃利用大唐士兵耐寒性差的弱点,借助高过人头的草丛做掩护,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潜行其间,等唐军察觉时,已经兵临城下,突然袭击,一番烧杀抢掠之后,便得意洋洋地满载而归。这样频频骚扰,让这位驰骋疆场数十载的将军王茂元颇感头疼。
这年秋天,眼看天气渐渐变冷,王茂元忧心忡忡地站在泾州城西碉楼上,凝目远眺,一阵秋风吹过,只见木叶翻滚、野草索索,顿时觉得草木皆兵。于是,他便召集大家商量对策,但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都不能说出个头绪来。后来,不知道是谁提议用火攻,倒是提醒了大家。最终,大家决议“烧贼路野草”,销毁吐蕃士兵潜行的遮蔽。随后,王茂元命李商隐向朝廷拟了一份《奏临泾平凉等镇准式十月一日起烧贼路野草状》的报告。但依照往年吐蕃入侵的惯例,怕是等不到朝廷批复就要吃败仗了,但随意放火烧山是朝廷明令禁止的。便一面向朝廷说明原因,“最近寇戎,实多蹊隧。每当寒冻,须有堤防。”一面安排府上“散帖诸镇”,“候皆黄落,即议焚除”。命令泾原各州县从十月一日起,凡往年吐蕃必经之沿途,都必须按照规定及时焚烧野草,以防吐蕃再像往年一样轻易来犯。
果然,当吐蕃军像往年一样悄悄潜行至泾州界内时,发现原野上借以隐蔽的荒草都被烧得一片焦黑,与士兵的衣服颜色形成强烈色差,不但不能隐藏反而暴露得更加清晰。尤其是看此情形,他们认为唐军必有准备,如果他们孤军深入,必定要吃大亏,就只得悻悻地返回驻地去了。
参考资料: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百七十二》(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