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泾川文史 >> 浏览文章
 
 

鲁 涛/解放初期的泾川冬学、民校

日期:2015/12/9 15:30:3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鲁 涛    阅读  【字体:
 

 

  解放前,泾川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几处村庄办一所学堂,大都设在偏避荒凉的古庙之中,房倒屋榻,破损不堪,进校读书的孩童甚少,女孩子读书的很难找到,农村90%的人目不识丁,造成了大量的文盲和半文盲。
  泾川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成人教育,把扫除文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
  1950年,成立了"泾川冬学运动委员会",各区、乡成立了冬学委员会,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办冬学,大力开展扫除文盲运动,同时,县人民政府和教育科要求全县中小学教师配合"抗美援朝"宣传活动,组织发动群众,教唱革命歌曲,编写识字卡片,大讲识字的好处和不识字的坏处。流传着"不识字好可怜,千元票子当百元"的歌谣,激励人们学文化、学知识。

鲁   涛/解放初期的泾川冬学、民校


  1952年10月,县政府成立"扫除文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2名。同月,抽调小学教师举办"祁建华速成识字法"训练班,积极推广利用注音字母为"拐棍"的"祁建华速成识字法",引导群众突击识字。9月,县政府文教科和县文化馆抽调教师60多人,举办了两期速成识字培训班,结业后分赴全县各乡、村开办识字教学。到年底。全县有冬学146处,炕头学习班及学习小组171处,18036人参加了学习(男13845人,女5191人),有兼职教师146人,群众义务教师364人,入学率为10.4%。此时,全县冬学、夜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群众热情高,干劲大,特别是妇女,把她们从长期禁锢在锅头周围中解放出来,她们欣喜非常,感到念书识字十分新鲜,识字欲望很迫切,一到冬闲,她们急急忙忙安排好家务,便吃了饭,洗了锅,抱上娃娃上冬学。她们端上小油灯,拿着铅笔、本子,三五成群象赶庙会一样,不用喊,不用叫,准时到校学习。
  冬学大多把当地小学教室作为学习地点,没有小学的村庄利用戏台、公房或私人比较宽敞的闲置窑洞、房屋,设备很简陋。冬学的教师大多是当地小学教师担任,没有小学教师的村庄,也有下乡工作组担任的,也有村里识字较多的农民担任的。学习方法以自学和互救互学为主,由于学员识字程度参差不齐,教师以个别辅导为副。教材开设语文、算术、珠算,没有固定统一的课本,大多数是学员自己找来的,有什么学什么,不拘一格。年底结束时一般都要进行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也有没考试和未发毕业证的,没有统一要求。冬学、民校毕业的学员大多数能担任记工员、会计、出纳、售货员、医生,还有担任领导工作的。特别在土地改革中,他们大多数是积极分子,扭秧歌,搞宣传,斗地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53年10月,为大力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全县分三个点,培训了冬学教师,并根据甘肃省文教厅《关于冬学结束条件成熟者应即转为农民业余学校的指示》,县扫除文盲委员会把有条件的冬学转为常年民校。在飞云乡毛家村、玉都乡尹家洼村、荔堡乡朱唐家村,派扫盲专干试办民校班,将参加冬学、民校及速成识字达到"四会"(会认、会读、会讲、会用)的学员转为常年业余学习。

鲁   涛/解放初期的泾川冬学、民校


  1955年7月,县人民委员会指示各区、乡政府认真办好民办小学,大力开展农民扫盲工作。文教科干部还编写《记工识字课本》,在《平凉报》上登载,向全区推广。
  1956年5月,为配合大力开展扫盲运动,文教科干部编成《农民识字课本》第二册,由泾川县新华书店出版发行。同月,成立"泾川县扫盲协会",副县长邓良忠任会长。5月16日,县政府召开扫盲积极分子表彰大会,表彰单位34个,个人164人。
  1956至1958年,随着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农民教育发展很快,大多数民校在教学内容上实行政治、文化、技术教育三结合,县文教科编写的《记工识字课本》及《农民识字课本》,全县统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