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泾川文史 >> 浏览文章
 
 

刘 泰/泾川少数民族发展简况

日期:2015/12/21 8:56:13   来源:《泾川文史资料选辑》(1—5)    作者: 刘 泰    阅读  【字体:
 

 

刘   泰/泾川少数民族发展简况

  泾川自古为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后汉书·西羌传》载,东周初年"泾北有义渠之戎",《甘肃通志》载:"按州<泾州>……昆夷旧壤。"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习俗从濡染至融合、同化,最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人口。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不但人口较多,而且大小不同的都有聚居地区,所以回族是泾川的主要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0.56%。他们中的少数在清以前就已定居,多数在清同治以后迁入。据民国33年(1944年)统计,全县有回族356人,占总人口的0.31%。
  解放后,少数民族有了发展。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回族人口830人,占总人口的0.47%;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946人,占总人口的0.49%,其中回族938人、蒙古族3人、维吾尔族2人、满族2人、壮族1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县有少数民族人口1480人,占总人口的0.55%,其中回族1473人、彝族2人、满族2人、藏族2人、土家族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泾川县境共有7个可识别的少数民族,涉及13个乡镇(场),达1666人(回族1629人、满族25人、土家族5人、藏族4人、苗族1人、土族和蒙古族各1人),占全县总人口293068人的0.57%。其中,聚居南部山区太平乡、城关镇的寨子洼、土窝子等5个村、15个合作社的人口就占全县民族地区总人口的96%,是泾川的两个重点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回族除主要聚居在城关镇合志沟、土窝子、太平乡朱家湾、红崖湾、关家林、阳洼山、老庄里、寨子洼、白家山、黄家庄、米家山等地外,其他少数民族多为职工,居住在县城。
  泾川不仅民族成份多,民族地域幅员广阔,而且自然资源丰富,民族经济发展较快。1990年全县少数民族共有耕地面积7140多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879819亩的0.81%。土地面积广、草场丰足与民族群众善饲养、懂经营的优势和特点,才使他们坚持不懈地建设山区,大抓粮食和林果生产,发展畜牧业。据统计,至1990年底,他们累计修造水平梯田1508亩,户均4.5亩,人均1亩;粮食总产25万公斤,亩产180公斤,人均505公斤;累计造林面积6336亩,户均18亩,其中果园面积1434亩,户均5亩。

——选自《泾川文史资料选辑》(15)(政协泾川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