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馆藏研究 >> 浏览文章
 
 

赵辉/佛教起源与中国化初始

日期:2016/8/5 9:15:56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赵辉    阅读  【字体:
 

 

  摘要:佛教文化与儒家的"仁者爱人"之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与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有着高度的融合基础。另外佛教,还具有着儒家文化与黄老思想所未阐述的鬼神思想,在这方面佛家对儒家文化做出了很好的补充,因此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下去。
  关键词:佛教;融入;中国化
  一、引言
  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自两汉、三国时期传入我国,佛教作为异族意识形态的一种组织机构和崇拜形式进入中国时必然遭到中国本土"孔""孟""庄""老"和黄老思想的排斥和抵制。于是佛教文化依附于本土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与协调本中国土文化才能扎根中国并传承下去。胡适先生也曾经说过:"站在庐山可以看见中国的三种趋势,即中国佛教化、佛教中国化及中国西方化的发展趋势。可见佛教中国化是中国历史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二、佛教的起源与佛教文化传播
  1.佛教的创立
  在公元前6-7世纪的古印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乔达摩o悉达多。传说中悉达多生性善良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为了让臣民生活在一个没有痛苦的国度之中,所以他流浪民间,尝遍百苦,企图帮助人们找到痛苦的原因,于是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苦行六年,后来他回到宫廷,在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大彻大悟,提出了人间共有8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恨别离、五蕴藏。"①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0岁。
  后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在鹿野苑传法教化众生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后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佛陀于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说法大乘佛法经典约三千部,小乘经典约二千部。佛陀于八十岁时,度缘已尽,在拘尸那伽涅槃,最终创立佛教。
  2.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释迦牟尼在世和圆寂后的两百年间,大致范围在中印度与东印度之间,尚未超过恒河流域以外。但是此二百年间印度出了一位历史上特殊的王上,他便是世界史上有名的阿育王,说到他的特殊是因为他是一位最虔诚的佛教徒。有了强力的政权作后盾这样千载一合的历史机遇,佛教的发展如同雨后春笋。随着阿育王军事势力的推广,在兼并和统一之后王土上佛教的教化,自然就随之普及了,并且佛教文化开始输出到印度以外的欧洲,非洲各国。阿育王以后三、四百年,佛教又渐渐盛行于中国、阿富汗、斯里兰卡等地。但是佛教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元前二世纪间,婆罗门武将富奢密多罗,篡权取代了孔雀王朝,于中印度地区大肆灭佛,火烧寺院,迫害摧残杀戮僧尼,不计其数。但是北印度地区的佛教,仍然屹立如故。不久,中印度的佛教,又因劫余僧众的努力,虽然稍稍加以恢复,虽然劫后余生但是内部却分裂进而发生派系之争,大体上形成了十八个支流。"公元前二世纪,脱达加门尼王重,开始建立佛塔,后来诸王也多做发展佛教之事,虽然佛教文化发展有所恢复,但是"到了十二世纪,回教进入印度后,佛数徒多避地在南印度及中国西藏等地,从此印度本土佛教日益衰颓。"②
  3.早期中印佛教文化的交流
  佛教文化的传播不仅有主动传播也有被动传播。主动传播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或者较先进的生产关系作为媒介,相比佛教文化在南亚次大陆的传播,中印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确实显得相当温和以派遣"传教士"和"留学生"的方式进行。也成为佛教文化能被中原王朝所接纳的重要原因之一。"旧史著录,都以汉明帝时代开始,因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蔡愔等十八人,西去求经,到大月氏国,便遇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法师,迎归洛阳,安置在白马寺,并译出《四十二章经》,藏于兰台石室,是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③
  继孔雀王朝之后的笈多王朝的文化非常繁荣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对周围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国留学僧东晋法显大师,就在公元四百十一年间,早于玄奘之前,到达印度。"④同时印度有菩提流支、菩提达摩、真谛、阇那崛多、达磨笈多等名僧,到中国传教,翻译经典也很多。后世第七世纪末,中国有义净法师,留学印度,第八世纪间,印度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藏等,到中国弘传密宗教法,
  三、佛教进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1.佛教扎根中国的政治助力
  "佛教真正的弘扬开展,除了佛弟子们的努力宣化外,仍须仰仗政治力量"⑤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当时社会黑暗,帝王软弱无能,宦官外戚专权,豪强地主阶层过着声色犬马的惬意日子,而下层的百姓叫苦连天,同时连年大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⑥正是当时真实写照,而统治者却无所作为,此时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学亦不能控制住局面。其虽然仍是社会正统,但是其社会控制力却在逐渐衰颓。
  儒学的社会地位下降,且社会动荡的局面使得统治阶级不得不选取一种能够与儒学相融合的思想,从而削弱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佛教的思想也恰好符合社会上层的诉求,因此,佛教传入中国时的国内环境,使得佛教在传播路径上首先从社会上层开始,或者可以说,并不是佛教单方向的选择了社会上层,而是社会上层与佛教之间相互选择的结果。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儒学思想一直是其视为维护中央集权,保证大一统的主流思想,但是随着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社会矛盾不断深化,需要一种中和社会激突问题的思想与儒学相融合,而佛教思想恰好能够充当这种冲突的润滑剂,因此能够被统治者所接受。
  2.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中坚力量
  言论自由和精神解放是文化精英的一种普遍诉求。佛教为文化精英们指出一条寻回话语权的道路,那就是借助寺院的力量与皇权抗衡。出家成为僧侣之后,意味着不必再受纲常伦理的束缚,尤其不必受"君为臣纲"的限制,可以在皇帝面前抬起头来,维护自己的尊严。正是这种对于话语权与精神自由的追求,使得文化精英层能够接受佛教,同时能够积极传播。
  3.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群众基础
  对于社会大众,以前的诸子百家思想都是为社会上层所准备和服务的,因为局限性不能够照顾到每一位普通民众,但是佛教思想却是从底层出发,充分考虑到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它从生、老、病、死等人生中的痛苦讲起,形成一种适应大众精神需求的宗教文化。佛教所描绘的佛国、净土、极乐世界,有强大的精神安顿功能,可以暂时缓解人的痛苦,对深陷苦难之中的普通民众有极大的吸引力。"
  "佛教中国化是异族宗教文化本土化的必然要求,也与宗教界人士采取正确的宗教策略有不可或缺的联系。"⑦佛教传入能够被统治者接受,同时能被文化精英层和社会大众所接受,最重要的是它符合社会大众心理并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和文化精英的推广。而且佛教的传播路线是由上至下的,即从社会顶级的统治阶级到普通劳苦大众的路径传播。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佛教进入中国时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较容易的扎根中国并融入中国文化。
  四、结语
  佛教在印度的产生旨在反对印度的种姓制度,打破阶级结构,消除人世间的不平等。反映在社会生活之中,其本意也是一种伦理道德,倡导世人积善求德。与儒家的"仁者爱人"之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因此与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有着高度的融合基础。另外佛家,还具有着儒家文化所未阐述的鬼神思想,在这方面佛家对儒家文化做出了很好的补充。佛家为广大世人展示了恶有恶报、善有善果的因果联系,同时又向世人展示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没有远景,因此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扎根下去。
  注:
  ①殷剑:《试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远胜道教的原因》[J],《考试周刊》2007年6月.
  ②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09月.
  ③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09月.
  ④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09月.
  ⑤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09月.
  ⑥陶全胜:《佛经翻译策略与佛教的中国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⑦曹操:《蒿里行》《三曹诗集》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年10月
  参考文献:
  ①殷剑:《试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远胜道教的原因》[J],《考试周刊》2007年6月。
  ②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09月。
  ③陶全胜:《佛经翻译策略与佛教的中国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作者简介:赵辉,男,出生于1986年,甘肃泾川人,2011年毕业于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现就职于泾川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