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安定望姓梁氏述评
泾川县博物馆 孔喜平
摘要:东汉时期的外戚专权为其政治统治的主要特点之一,安定乌氏的梁氏家族在东汉中后期的政治舞台上可谓显赫一时,其发展之快、势力之大、权力之专也为同期其他几大外戚家族所不及。颠峰时期外戚以梁冀、后宫以梁妠为代表,甚至掌握了皇帝的废立大权,对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及其他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字:东汉;安定;梁氏家族
安定,即安定郡。秦朝时为防御西北少数民族的侵略,拱卫着关中的西北部,设置萧关,史有"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之称。公元前3世纪,汉王朝取代秦王朝,于陇东设置北地郡。汉朝建立初期,西北匈奴兴起,渐趋强大,频频从北边和西边向汉土侵略。西汉孝文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由萧关攻入,"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昂"①烽火直达关中,京地长安震惊。汉政府意识到北地与陇西二郡之间控制力量的薄弱。为了加强管理和防卫、抵御沿边少数民族入侵,于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将北地郡的一部分划出,另置安定郡②③,治所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县城),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
安定郡是梁氏历史上最大的郡望,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北部一带)的梁氏家族是梁氏史上最为兴旺、风光的家族。安定乌氏的梁氏家族在东汉时期盛极一时,达到了整个家族发展的顶峰,整个家族发迹于光武帝的开国元勋梁统,出现了梁松、梁商、梁冀等权倾朝野的重臣,对东汉的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盛极时期出现了"梁冀一门,前后七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④⑤⑥"的局面。
一、梁氏家族的渊源
安定梁氏并非安定郡之土姓,其有史可靠的祖先为春秋时晋国大夫梁益耳,"晋大夫梁益耳即其先也⑦"。此支梁氏从梁统的高祖父梁子都"自河东迁居北地⑧",到了梁子都的儿子、也就是梁统的曾祖梁桥时,"以赀千万徙茂陵"⑨。关于梁子都、梁桥的更多事迹及迁居北地的原因史书没有更多记载,但由"赀千万"可知他们或是地方富豪,以富豪迁居茂陵。茂陵是西汉都城长安的京畿重地,也是汉武帝陵寝之所在。可以推测,梁子都、梁桥生活的时代大致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前后,这一时期正好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地方封建秩序,把一些地方强宗大族迁徙到关中,梁氏作为当时河东大姓被迁到北地、茂陵也在情理之中。
"至哀、平之末,归安定⑩"这支梁氏到西汉哀帝、平帝末期再次迁居到了安定郡,从此世居安定,经历几代繁衍,到东汉时期遂成为名望地方、权倾朝野的大族、外戚。
二、安定梁氏的权贵、仕宦
据《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安定梁氏自有史可靠的祖先梁益耳,到迁居北地、茂陵的梁子都、梁桥,以及经历几代繁衍形成的东汉望族,其整个家族有名可考的权贵、仕宦胜数,他们或为官从政,或弄权朝野,或以学术见长等而被著录于史籍。其中东汉一朝,此支梁氏之权贵、仕宦为整个家族之鼎盛,现将其权贵、仕宦分列如下:
梁统,西汉末初仕州郡。玄汉更始二年(公元24年),补中郎将,拜酒泉太守。东汉光武时,诏加宣德将军,历封成义侯、高山侯、陵乡侯,拜太中大夫、九江太守。
梁松,光武女舞阴公主驸马,虎贲中郎将,光武崩受遗诏辅政,明帝永平元年(58年)迁太仆。
梁扈,和帝永元年间擢为黄门侍郎,历位卿、校尉,安帝永初年间为长乐少府。
梁竦,和帝时,追谥褒亲愍侯。
梁棠,和帝时,封乐平侯,官至大鸿胪。
梁雍,和帝时,封乘氏侯,官至少府。
梁翟,和帝时,封单父侯。
梁安国,袭父梁棠封号乐平侯,安帝延光年间为侍中。
梁巡,光武时封关内侯。
梁腾,光武时封关内侯,拜酒泉典农都尉。
梁商,少以外戚拜郎中,迁黄门侍郎。顺帝永建元年(126年)袭父封乘氏侯,后迁侍中、屯骑校尉,阳嘉元年(132年)拜执金吾,四年(135年)拜大将军,赐谥忠侯。夫人阴氏,追号开封君,赠印绶。
梁冀,初为黄门侍郎,转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步兵校尉、执金吾。顺帝永和元年(136年)拜河南尹,后拜大将军。其妻孙寿,封为襄城君。
梁不疑,顺帝时拜河南尹,封颍阳侯,采邑万户。
梁蒙,桓帝时封西平侯,采邑万户。
梁胤,桓帝时封襄邑侯,采邑万户,拜河南尹。
梁马,桓帝永兴二年(154年)封为颍阴侯。
梁桃,桓帝永兴二年(154年)封为城父侯。
梁让,桓帝时为屯骑校尉。
梁贵人(讳不详),章帝建初二年(77年)入掖庭为贵人,建初四年(79年)生和帝,和帝永元九年(97年)尊谥恭怀皇后。
梁妠,顺帝顺烈皇后,永健三年(128年)与姑俱选入掖庭,阳嘉元年(132年)立为皇后,建康元年(144年)尊为皇太后。
梁女莹,桓帝懿献皇后,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六月入掖庭,八月立为皇后。
从上述安定梁氏的权贵、仕宦简况中可以看出:(1)梁氏家族以梁统光武开国元勋的"积功"和"经历",取得皇室的信任;(2)梁统之后的梁氏家族则是以祖辈的"积功"和"经历"与皇室更深的加强关系(联姻),例如梁松与舞阴公主联姻之后,"与诸儒修明堂、辟雍、效祀、封禅礼仪⑪",被光武帝"宠幸莫比⑫",到光武驾崩"受遗诏辅政⑬"。逐渐将祖辈的"积功"和"经历"升华为"阀阅",乃至形成"门第"、"世族";(3)东汉中后期的梁氏多是在此关系的辟护下开枝散叶,他们中多是无功受禄,但也却在东汉王朝中成长为了一股非比寻常的政治力量,活跃于朝野及至盛极而衰。
三、梁氏家族与东汉政治
活跃于东汉上流社会的这支梁氏的开创者梁统,早在内战时期曾经是窦融的最重要支持者之一,"及更始败,融与梁统等计议⑭"这也使梁统成了光武帝的一个间接支持者⑮。河西归符光武后,他也被封为成义侯,但此时梁统的事迹并不引人注意。窦氏家族得势,窦后临朝,梁氏家族的势力一直依靠他对窦族的依附关系。在明帝时,梁氏家族与窦氏家族一起遭殃,梁松"下狱死⑯",梁氏家族在政治上失利。
梁氏家族的再次发迹是在章帝时期,梁松之弟梁竦育有三男二女,"肃宗纳其二女,皆为贵人⑰",梁氏再次与皇室结亲,并且小贵人生下了后来的和帝刘肇。但此时窦氏得宠,在窦后的煽动下,刘肇被指定为太子⑱。梁氏家族的外甥将成为皇上,梁氏自然不甘心自己的次要角色。但窦族证明更为强大,在公元83年,使梁氏暂时垮台,"遂谮杀二贵人,而陷竦等以恶逆。诏使汉阳太守郑据传考竦罪,死狱中,家属复徙九真"梁氏家族再次失利,但他们还有一张王牌,那就是小贵人所生的和帝刘肇。到和帝永元九年(98年),窦太后驾崩,梁氏家族又得以重振门庭,从此以后,梁氏家族不再听命于窦氏,逐渐形成自己的派系势力。
顺帝时,梁氏家族的政治生涯走向了巅峰。顺帝唯一的皇后梁妠就来自梁家。"梁妠的中选当然是出于政治目的,这还可以从她比她的丈夫大九岁这一事实中看出"⑳这时的梁氏与皇室的关系很好,梁妠的父亲梁商被任命为大将军,梁冀也在即父商之后被命为大将军,顺帝崩后他以大将军的身份独霸朝纲。东汉的外戚专横不止梁冀一人,然梁冀的专横却比任何外戚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身居大将军位近二十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就连皇帝也是"恭己而不得有所亲豫"。
梁妠是东汉时三大临朝执政的著名皇太后之一(邓太后、窦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为数不多的临朝执政而又有所作为的皇太后之一。东汉政权建立以来,从统一到统治者的休养生息,出现过几十年"光武中兴"的太平盛世,但和帝刘肇以后,中央政权中不断出现外戚与宦官交替或联合掌权的局面,东汉的政权开始走下坡路,梁妠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走上政治舞台中心的。这一时期她扶持的三个小皇帝都没有亲政能力,在她的蔽护之下,也曾出现过以梁冀为代表的外戚与宦官相互勾结的梁氏专权的最黑暗时期,但她对于朝政是"夙夜勤劳,推心杖贤""质帝时,梁太后虽然依靠梁冀辅政,但也同时利用宦官和儒士,对声望很高的李固尤为器重"她破格提拔德能兼备的人才,协助她治理国家,起用的人才除了李固外,还有如黄琼、陈蕃、李膺等名士,使得朝政有所改善,社会治安有所好转。
梁太后死后,梁冀更是大权独揽,"连皇帝也不得不屈服于其淫威","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朝廷内外一切政务皆由他把持,宫中近侍全系梁氏心腹。梁冀的骄横专权、残忍贪暴引起天怒人怨,皇帝只因有其妹梁皇后而敢怒不敢言,这也为他和梁氏家族埋下了祸根。
桓帝延熹二年(159年),梁冀在宫中的后盾、桓帝的皇后梁女莹驾崩,梁冀的靠山垮台,桓帝没有了顾及,他依靠宦官单超、具瑗、左悺、徐璜、唐衡五中常侍,"令其锄掉梁冀,并啮臂出血为盟"。具瑗率禁军包围梁冀府第,派光禄勋袁盱持节收冀大将军印绶,梁冀自知无生路,与妻孙寿自杀。梁氏及孙寿宗亲皆弃市,与梁冀有牵连的公卿列校、刺史两千石被处死者数十人,梁氏故吏宾客被黜免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消息传出后,"官府市里鼎沸,数日乃定,百姓莫不称庆"。梁氏家族再也没有从这次屠杀中恢复过来,从此淡出了政治舞台。东汉王朝的外戚专权政治也基本结束了,接踵而来的是更为横暴的"五侯"专权,"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东汉王朝出现了更为黑暗的政局,日趋衰落。
结语
东汉时期安定望姓梁氏家族发迹于光武开国元勋梁统,经过近百年的时间,一度成为东汉外戚家族专权的代表,而且出现如此辉煌的局面,虽表面看似凭借一时与皇室联姻的机遇,实质上却另有其"积功"、"经历"的"阀阅"族源。事实上,正是他们率先从自己的发迹将"阀阅"的含义由"积功"、"经历"改变为"门第"、"世族"的,魏晋以后的门阀政治实肇端于此。从梁氏家族来看,东汉的"世族"、"门第"为含义的阀阅势力,至少包括累世官侯和垄断仕途两方面。正如梁商、梁冀父子大将军头衔的继续,然后一段时间内连着三代皇帝的废立皆由梁氏一口出,皇后也是梁氏往后宫输送,成为东汉专权最为严重的外戚世族。
参考文献:
[1]《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
[2]《资治通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
[3]《通鉴纪事本末》,改革出版社,1994年7月版.
[4]《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
[5]《剑桥中国秦汉史》(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译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注:
①《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1页
②《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45页
③《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第八下》,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298页
④《通鉴纪事本末》第七卷,《梁氏之变》,改革出版社,1994年7月版第634页
⑤《资治通鉴》卷五十四,《汉纪四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第1版第364页
⑥《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52页
⑦《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5页
⑧《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5页
⑨《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5页
⑩《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5页
⑪《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7页
⑫《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7页
⑬《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7页
⑭《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239页
⑯《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译本),第299页
⑯《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7页
⑰《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7页
⑱《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译本),第299页
⑲《后汉书》卷三十四,《梁统列传》,中华书局2007年8月第1版,第347页
⑳《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北京(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译本),第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