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馆藏研究 >> 浏览文章
 
 

杜赟清/陇山地区现存佛教石窟寺院探究

日期:2016/8/5 10:07:08   来源:泾川县博物馆    作者: 杜赟清    阅读  【字体:
 

 

  陇山地区现存佛教石窟寺院探究
  泾川县博物馆  杜赟清


  摘要:陇山地区处于经古丝绸之路进入长安的最后一道屏障,亦是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重要一环。自东汉末年佛教始传入中国开始,这一地区就有了最早的佛教寺院,魏晋隋唐以来,这一地区更是开凿了大量佛教石窟。及至现在,这一地区仍保存了相当一部分的佛教石窟寺院。
  关键词:陇山地区;丝绸之路;佛教;石窟寺院


  陇山,即今"六盘山"山脉一系,历史上亦曾有"陇坂"①,"陇坻"②之称。地处宁夏和甘肃南部、陕西西部,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的第一山,自古为长安通陇西,至西域的要塞。"汉代汧陇道陇西段中、南线,唐代关陇道南线,元代奉元南路,明、清秦陇驿道均经此山③。"也正是因此,陇山地区④在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的过程中遗留下来了大量的文化遗存。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当地史志、史料和实地调查,对陇山地区现存的佛教石窟寺院进行了统计和整理,希望借此能够理清这一地区历代佛教石窟寺院的发展情况。


  一、陇山地区现存早期佛教石窟寺院
  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在长安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口授《浮屠经》,这是正史有载的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⑤此后,众多天竺及西域诸国的僧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了中原地区,他们或是说法传教,或是译经著书;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从中原前往西域及天竺求法取经的中国僧人。正是这种往来式的交流,使得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了起来。
  作为古丝绸之路往来的必经之地,陇山地区在这一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历代佛教石窟寺院,而经历代修葺重建保留至今的仍然有近30处。
  1.天水市现存早期佛教石窟寺院:
  秦安县乔新村龙泉寺(西魏大统十三年,公元547年),甘谷县大象山石窟(北魏),武山县鲁班山石窟(北魏),麦积区瑞应寺(东晋),秦城区慧福寺(北魏登国元年,公元386年),麦积区龙槐寺(北魏),秦安县西番寺(北魏),武山县拉梢寺石窟(北周),武山县木梯寺石窟(北魏),武山县水帘洞石窟(后秦),麦积区仙人崖石窟(北魏),甘谷县永明寺(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麦积山石窟(后秦)。
  2.平凉市现存早期佛教石窟寺院:
  庄浪县云崖寺、陈家洞石窟群(北魏),泾川王母宫石窟(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泾川县南石窟寺(北魏),泾川县罗汉洞石窟(北魏),泾川县太山寺石窟(北魏),泾川县凤凰沟石窟(北魏),华亭县石拱寺石窟(北魏),静宁县西岩寺(北魏)。
  3.宝鸡市现存早期佛教石窟寺院:
  陇县华严寺(北魏太和年间),麟游县东川寺摩崖造像龛(北魏),鸡峰山燃灯寺(南北朝),岐山县崛山法华寺(南北朝),扶风法门寺(东汉末年)
  4.固原市现存早期佛教石窟寺院:
  西吉县扫竹岭石窟(南北朝),固原县须弥山圆山寺(北魏),隆德县石窟寺(南北朝),固原须弥山石窟(北朝)。
  陇山地区保存下来的早期佛教石窟寺院,现多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泾川南石窟寺,扶风法门寺和固原须弥山石窟,更为研究我国早期佛教石窟寺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实证。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个时期陇山地区保留至今的寺院建筑是没有的,前文统计中的这一时期的佛教寺院属始建年代,这些寺院在经历后世历代重建后现在依然存世。
  二、陇山地区现存后期佛教石窟寺院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直至唐武宗灭佛;而此时的陇山地区,正处于京畿长安的左翼辐射区内,中原佛教与外来佛教的交流在此得以充分体现。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分舍利建塔⑥,其皇后独孤氏亦是"弘护佛法"、"广修功德"⑦;武则天时期,由于她本人极为崇佛,又常"以转轮王、甚至弥勒自居"⑧,故佛教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陇山地区这一时期所建庙宇及塔院、石窟也是最盛的。其中,宝鸡扶风法门寺及平凉泾川大云寺所出佛舍利,都是这一时期所瘗埋。宋元明清时期,佛教逐渐失去了隋唐时期的辉煌,进入比较稳固的发展期。同时,由于逐渐远离统治中心,陇山地区的地位也较之汉唐有了一定衰落,但其作为丝绸之路重要路段的功用却一直存在。这一时期,陇山地区处于被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政权的交替统治中,这就使得这一地区的佛教石窟寺院建筑风格有了不同风格和样式,且陇山地区现存的佛教石窟寺院数量也以这一时期的最多,达87处。
  1.天水市现存后期佛教石窟寺院:
  甘谷县金仙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甘谷县慈光寺(明洪熙年间),甘谷县木梅寺(南宋度宗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张家川老庵寺(唐),显龙寺(元至正25年,公元1365年),秦安县蛟龙寺(唐),武山县慈云寺(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武山县官寺(又称"圣寿寺")(元),秦安县盘龙寺(明),秦安县田家寺(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秦州区普化寺(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张家川黄龙山大正觉寺(隋大业年间),甘谷县觉皇寺(明洪武年间),甘谷县善华寺(明天启年间),甘谷县正愿寺(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麦积区柳林寺(唐贞观年间),秦州区槐花寺(唐元和九年,公元813年),麦积区通源寺(唐初),甘谷县海潭寺(元至正年间),秦州区圆通寺(唐贞观年间),麦积区千佛洞(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武山县铁笼山石窟(宋元),秦州区瑞莲寺(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麦积区崇福寺(唐),武山县万华寺(唐),秦安县迎恩寺(唐),秦安县可泉寺(宋元),秦安县泰山庙(明万历十年,公元1583年),甘谷县马务寺石窟(唐),南郭寺(隋唐),甘谷县蔡家寺(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
  2.平凉市现存后期佛教石窟寺院:
  灵台县圪瘩庙(明永乐年间),华亭县建沟石佛群(金元),华亭县莲花台(唐),泾川县丈八石窟(隋唐),庄浪县朱林寺石窟(宋元),庄浪县红崖寺石窟(明),庄浪县大寺石窟(唐),崆峒山栖云寺(明),崆峒山******寺(唐)。
  3.宝鸡市现存后期佛教石窟寺院:
  凤翔县寺沟石窟(明),眉县铁佛寺(明),陈仓区寿峰寺(明),麟游县寿圣寺(丈八寺)(唐),麟游县青莲寺(公元932年),陇县华严寺石窟,陈仓卧龙寺(隋),陈仓区奉孝寺(隋开皇初年,公元581年),渭滨区隆兴寺(初唐),渭滨区普明寺,陈仓区禅龙寺,麟游县佛崖石窟(武周),麟游县慈禅寺石窟(隋唐),千阳县毗卢寺(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78年),扶风县贤山寺(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麟游县青莲山寺摩崖造像(唐太宗时期),麟游县麟溪桥摩崖造像龛(唐),麟游县石鼓峡摩崖造像窟(唐宪宗元和年间),陇县香山寺(唐开元年间),岐山通元寺,麟游慈善寺石窟(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麟游千佛院摩崖造像窟,麟游蔡家河摩崖造像龛(北宋),金台区接引寺(隋唐),扶风县大明寺(福荫寺),金台区金顶寺(唐)。
  4.固原市现存后期佛教石窟寺院:
  泾源县石窟湾石窟(宋),西吉县石城石窟,西吉县禅佛寺石窟(唐),西吉县石寺山石窟(隋唐),西吉县火石寨石窟(宋),隆德县龙凤山石窟(西夏),彭阳县无量山石窟(北宋)。


  以上所述,为陇山地区现存佛教石窟寺院,计110余处。这些石窟寺院中,以各时期的石窟寺保存较好;而寺庙塔院则多遭各种原因的破坏,现存的也都属在原址重建而成,这不能不说是陇山地区佛教建筑的一大损失。从陇山地区现存的佛教石窟寺院来看,其最早建设时间为汉末,而集中建设时间为北朝至宋元时期,到明清时期,已趋于衰落,这一现象也是我国佛教传播和发展状况的反映。此外,这一地区的佛教寺院还有一特点就是多佛、道二教并存的现象,始建于秦汉时期的平凉市华亭县莲花台(即古上山寺、下山寺)更是出现佛、道、儒三教并存的现象。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我国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反映,一方面也体现出了我国汉族民众宗教信仰的一种特点,即信仰的混沌性与功利性,"他们信仰只是为了祈福,至于是由哪个神灵带来的并不重要。他们心中一个共同的想法便是,供奉越多,能够赐福的概率就越大,至于是佛是道并不重要"⑨。
  可以说,陇山地区的佛教石窟寺院是我国佛教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由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正是因此,在一地区才留下了如此多的佛教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陇山地区现存佛教石窟寺院,对于充分发掘和利用本地的佛教文化具有长远意义。

 

注:

  ①《通鉴地理通释》,卷5
  ②《后汉书》,卷33
  ③张国藩:《陇山古道遗址》[J],《档案》2013年第6期,29页。
  ④本文所指"陇山地区",是指陇山山脉所纵跨的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天水市和陕西宝鸡市这四个市辖区。
  ⑤见《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
  ⑥杜斗城、孔令梅:《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有关问题的再探讨》[J],《兰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⑦杜斗城、吴通:《隋代独孤皇后与佛教关系述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6月第3期,第57页。
  ⑧杜斗城:《关于武则天与佛教的几个问题》[J],《宗教学研究》1994年Z1期,第33页。
  ⑨段建宏:《国家与民间社会中的三教信仰:对山西三教堂的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年5月第15卷第1期,第83页。

作者简介:

杜赟清(1987-  ),男,甘肃省灵台人,201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现就职于甘肃省泾川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