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泾川文史 >> 浏览文章
 
 

泾川历代自然灾害简志

日期:2017/3/28 8:58:27   来源:互联网    作者: 刘 泰    阅读  【字体:
 

 

泾川历代自然灾害简志

 

  
  474年(孝文帝延兴四年)
  四月庚午,泾州(今泾川)大雨雹,伤稼。
  (《魏书·灵征志》)
  504年(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
  八月,泾川黄鼠、蝗虫、斑虫。
  (《魏书·灵征志》)
  510年(永平三年)
  秋六月,泾州斑虫、蚄虸伤禾,麦歉收。
  (《魏书·灵征志》)
  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
  秋八月,邠、庆、宁、泾、原五州霜。(即今陇东及陕西西北部地区)
  (《新唐书·五行志》)
  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
  岁大旱,泾川野赭,人饥死。
  (《新唐书·段秀实传》)
  785年(唐德宗贞元元年)
  泾川春炀早。
  (《新唐书·杨炎传》)
  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
  自夏至秋,泾州亢旱,饥民流亡。
  (宋泾川《善女庙记》)
  1314年(元仁宗延祐元年)
  春正月,泾州(今泾川)岁荒。
  (《元史·仁宗本纪》)
  1322年(至治二年)
  夏四月,泾州(今泾川)雨雹。
  (《元史·五行志》、《元史·英宗本纪》)
  1324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六月,泾川、灵台县旱,自春至夏,亢旱不雨,禾稼尽枯。
  (泾川《五龙庙碑记》)
  1326年(泰定三年)
  五月,泾州饥。
  (《元史·泰定帝本纪》)
  1328年(泰定帝致和元年)
  六月,泾州大雨雹,伤麦禾。
  (《元史·五行志》)
  1370年(明洪武三年)
  泾河发大水,河岸北移,冲毁泾州城,将泾州城由水泉寺古城迁至今县城。
  (《泾川县水利志·大事记》)
  1485年(成化二十一年)
  泾州大饥。
  (《泾州志》卷下)
  1508年(明武宗正德三年)
  四月辛未,泾州冰雹,大如鸡卵,坏庐舍,杀菽麦。
  (《明史·五行志》)
  1528年(明世宗嘉靖七年)
  是年,庆阳、平凉、巩昌、泾州各处大旱,饥,人相食。
  (《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560年(嘉靖三十九年)
  秋,自固原至泾州,陨霜三日,杀禾。
  (《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二)
  1582年(明万历十年)
  夏四月,正宁、宁县、泾州、环州旱,大饥,人相食。
  (《甘宁青史略》)
  1629年(明崇祯二年)
  平、庆、泾、巩等处大旱,饥,人死甚众。
  (《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
  泾州大饥,斗麦银八钱。
  (《泾州志》卷下)
  1647年(清顺治四年)
  泾州及庄浪卫(今庄浪县)等处,飞蝗遍野,食苗稼几尽。(《泾州志》卷下)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
  泾州及陕西冰雹伤禾,成灾。
  (《陕西省通志》)
  1713年(清康熙五十二年)
  平凉、泾州、华亭、静宁州等处旱。禾歉收,民饥,斗粟银
  三钱。
  (《靖远县志》卷一)
  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
  环县及平,泾州属庆阳、静宁等八州、县、卫均旱,夏禾无收,民饥,流徙者众。
  (《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二)
  1745年(清乾隆十年)
  秋八月,庆阳、泾川等县雨雹,伤禾,民饥。
  (民国《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
  河州、庄浪、泾川、灵台等县天久不雨,旱甚。
  (《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21年(清宣宗道光元年)
  秋七月,泾州(今泾川)、镇原、灵台、崇信霪雨不断,河沟涨溢,冲没通济桥,淹没民房、牲畜、人口、田禾甚多。
  (宣统《甘肃全省新通志》卷二)
  1866年(清同治五年)
  夏,泾州、永昌瘟疫大作,死者无算。
  (民国《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68年(清同治七年)
  闰四月,泾州大饥,人相食,新埋死尸,掘食殆尽
  (民国《甘宁青史略》)
  1877年(清光绪三年)
  皋兰、靖远、平凉、泾州、灵台等州、县大旱,民饥。
  (民国《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84年(清光绪十年)
  夏四月初八日,泾州(领崇信、镇原、灵台三县)大雨雪,损
  禾苗。
  (《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泾州南乡大风狂作,发屋拔木,禾苗颇受摧毁,收成大减,民多有饥。
  (《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三月,泾州不雨,饥民相聚。
  (李上林《甘肃历代天灾考略》)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四月二十四日,泾州属县雨雹,大者如鸡卵,小如豆实,自正北起至东南长四十里,麦豆打落净尽,人畜受伤者无算,洪水冲塌民房多处。
  (宣统《泾州采访新志》)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静宁、泾州、安化、平凉等州、县大旱。
  (《甘宁青史略》)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泾州旱甚。
  (民国《甘肃通志稿·变异志》)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是年,陇东地区因二十六年(1900年)冬无雪,今春又不雨,禾不能下种。平凉、庆阳二府、固原、泾州、宁州、静宁州四州各属县大饥,复瘟疫流行,死者枕籍,鬻妻卖子,哀鸿遍野,情极惨悯。往往夫妻对缢,无人掩埋。其生者各自逃外求生。
  (民国《甘宁青史略》卷二十六)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
  四月二十四日,泾州、灵台雨雹,禾苗打伤重。
  (宣统《泾州采访新志》)
  1915年(民国四年)
  是年春夏,陇东十七县(即:平凉、静宁、隆德、庄浪、泾川、华亭、崇信、灵台、化平、庆阳、镇原、正宁、宁县、合水、环县、固原、海原)大旱,春夏无收,民饥。
  (民国《甘宁青史略》)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
  泾川等四十四县,入春以来,旱魃为虐,田禾枯槁,草木黄萎,收成大减,民饥。流亡逃外者相继。
  (《甘肃省政府公报》)
  同年九月,兰州附近及泾川、华亭、固原、平凉、天水、清水等县发生霍乱,死人甚众。
  (《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1124年(宋徽宗宣和六年)
  春闰三月,泾原地震,及期又大震,环、庆、宁、泾、彬各路灾民流亡者众。
  (嘉靖《平凉府志·祥异》)
  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
  泾州(今泾川)十二月十二日夜子时地震,有声如雷,坏城郭、庐舍,压死人畜甚众。
  (嘉靖《平凉府志》)
  1624年(明天启四年)
  平凉、泾川、静宁、镇原、崇信地
震,房屋尽裂。
  (乾隆《平凉新志》抄本卷二)
  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
  灵台、平凉、静宁、泾州(今泾川)等四处地微震即止。
  (《清代地震档案史料》)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平凉、固原、泾州、秦州、巩昌、西和等处地震。
  (《清代地震档案史料》)
  1920年(民国九年)
  泾川冬十二月十六日晚七时地震极烈,地如波涛浪翻,左右摇动,有声如雷,先声而后大震。十七日下午七时,忽起黑风,声如潮涌,至十八日止。大震后至十年一月七日止,每日小震数次,亦有鸣声。全县压死者五千余人,牲畜二万三千余头,房屋倒塌者十之七。城垣女墙倒塌一百余堵。县城南门外崦嵫山、紫荆山、大小堡土山三处皆崩塌,山顶震裂深缝一条,长约四、五丈,深约七、八尺,宽约一、二尺不等,震灾很重。大震后,余震不息,微震达一百五十余次。
  (1921年3月14日《中国民报》)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
  八月一日,泾川地震五分钟,自西而东,距城五里的胡家庄土窑震塌,压死三人。
  (《甘肃地震资料研究》)

                                                           ——选自《泾川文史资料选辑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