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们把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称为“头衣”。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 ,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据载从黄帝时就已经开始出现。中国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帻、幞头、盔等品种。
冠
古代贵族使用的束发物,先将长发绾起再用冠束住。中国古时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全部。冠初始时,主体只是一条冠梁,不宽而有褶,两端连于冠圈,像弧形带子从前向后覆发。冠圈两旁有丝的缨带,结于颏下。秦汉以后,冠梁渐宽,与冠圈连成覆杯状,其形制渐趋帽形。冠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汉代梁冠。 冠戴在头上,起到御寒和装饰的作用,没有任何贫富贵贱之分。在《礼记·曲礼上》载曰:“男子二十,冠而字。”指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 进入阶级社会后,帽子作为“礼”的象征,成为统治阶级权利和地位的标识。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冕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礼仪用帽。冕是最尊贵的一种冠,因而皇位继承者才能加“冕”。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一排串珠(冕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后来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称。
“冕”前低后高,表示恭敬之意。前面用丝线垂面,以便目不斜视,两旁用丝线遮耳,表示不听谗言。
弁
“弁”指古代贵族男子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通常配礼服用,分为两种。爵弁即无旒之冕,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为祭祀之用;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冠上镶有饰物,一般其缝合处名会,会有结饰,皮革缝隙之间缀有珠玉宝石,为田猎战伐之用。
巾帻
“帻”是束发裹额而具帽形的头巾,又称幅巾或帕头。西汉之前只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说,颜色为黑或青。自汉元帝始,贵族也用帻束发,贵族以幅巾裹发称巾帻,因其前高后低而中间露发,恰可用于冠下。
约从晋代开始,巾帻戴用时折出棱角,称角巾或方巾,成为文人学士的象征,后称儒巾。隋代将巾帻定入舆服制度。
唐宋元代,巾帻成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间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创的东坡巾,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命制的四方平定巾,都是著名的巾帻品种。
幞头
包头的软布。有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幞头始于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顶高起。唐以罗代缯。皇帝用硬脚上曲,人臣则下垂。五代渐变平直。宋代幞头有多种式样,其直脚式样不同阶层都可戴用。北周时期,武帝为易于让自己的军队戴用,特意把巾制成含有四个角的形状,当时称作“幞头”,经隋唐宋几代,幞头不断改变样式,成为主要的冠帽。
盔
古代的军帽。又称胄。古代以金属或皮革制成,军人作战时戴,起防护作用。现代军队仍沿用,称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