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学者皇甫谧
□ 刘玉林
在东汉末年的军阳大混战中,西北黄土高原上延生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皇甫谧。他经历了大动乱的军阀割据:魏、蜀、吴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暂统一这三个比较重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历史的动荡、家境的贫寒和疾病的折磨,却造就了这位学者的非凡成就。
后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①皇甫谧出生在安定郡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的一个山村里(今灵台县独店公社张鳌坡大队的皇家坪)②。他的曾祖父皇甫嵩,做过汉朝的太尉。他从小过继给叔父,迁居到新安(今河南省灵宝县)务农读书。四十岁时叔母去世,叔父的儿子已经成年,就还归本宗回到朝那,这时他得了风痹症,一直隐居在家,“以著述为务”,晋武帝泰康三年卒,年六十八岁。有两个儿子,一名童灵,一名方回③。
皇甫谧的祖先虽然是豪门世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家境已不富裕,过着“躬身稼穑”的农民生活,他对叔母任氏非常孝敬,每得瓜菜必先孝敬她。但是,他年已二十还“游荡无度”,不知读书。人说他是个傻子,任氏对此深感忧虑。有一次,任氏对皇甫谧说:“你今年已经二十有余了,‘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怎么能使我得到安慰呢?”并给他讲了孟母、曾父教育儿子的故事和“修身笃学”的道理,边说边哭,使皇甫谧深受感动,就决“心读书,而且非常勤奋,从不懈怠。由于家贫,他“躬自稼穑”“ 带经而农”,经过多年的努力,“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进而成为一个“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的学者。由于他废寝忘食的刻苦学习,当时人又称他是“书淫”。但他在学习上并不是生吞活剥、步前人的后尘:而是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咸平初年的诏书上也称赞他是“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就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他犹“手不辍卷”,还在坚持写作。这种奋发忘我的精神为后人所敬重④。
西晋时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所有凶残、贪婪、虚伪、奢侈、颓废、放荡等醒龊行为表现得最充分,所有封建道德被抛弃得最彻底的时期⑤。这些极为卑劣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这对于出身没落封建世族家庭的皇甫谧,面临着严肃的决择。要么同流合污,投身到封建统治者的怀抱,成为统治集团的成员之一;要么颓废放荡,庸庸碌碌了此一生:要么冲决世俗名利的羁绊,背叛豪门世族的阶级,走自己的路。当然,前两条路是很容易走的,凭自己的宗族世系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可以顺利地爬上统治阶级的宝座;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观和立志治学的抱负,颓废放荡的斜坡也是很容易滑下去的。第三条路是艰难的,但他“委形待于穷而不变”,坚强地踏出一条自己的路来,终于放出了奇光异彩。他在道德上、人格上,比起同时代的所谓“竹林七贤”来,要高尚的多。
在他还未成名的时候,有人劝他“修名广交”,为此他写了《元守论》来答复劝他的人。他说:“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生为人所不知,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就是“年迈齿变、饮寒不赡,转死沟壑”无人所知也没有什么。当时魏群聘请他做上计掾,举孝廉,他不去。景元初,晋王司马昭为了拉拢党徒,一次征召包括皇甫谧在内的三十七人去做官,三十六个人都去了,并得到了官职和封赏。唯他托病不出,并写了《释劝论》表示自己的志向。说自己“实力不堪”不能从命。有人劝他:‘进德贵乎及时,何故屈此而不伸?”“达者贵同,何必独异?群贤可从,何必守意?”如果能“辅唐虞之主,化尧舜之人”,“存则鼎食,亡为贵臣,”那有多好啊!他回答说:“君子小人,礼不同器,”“庸夫锦衣,不称其服”。他明确地站在下层人民的一边,对于那些虚伪的君子和那些衣冠楚楚的庸碌小人,给了当头一棒。以后还有多次的召聘,都被他拒绝了。后来,由于他的声誉日高,到了咸平初年,朝廷不得不下诏加封他为太子中庶子;接着又诏征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但他全都没有就职。皇甫谧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不管是司马昭的虚封(不授封地,只给职位)、还是司马炎的召聘都是要给统治阶级涂脂抹粉,培殖党羽,并不是爱惜人才,重用人才。当时朝廷取消“命士'的“礼币”,就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本质。因而他为此而疾呼,“政之失贤,于此乎在矣!”
皇甫谧对朝廷和封建官僚的态度如此,就是对自己的亲戚,也不因朝贱夕贵而改变态度,他从姑的儿子柳梁做了城阳太守,人们劝他为之饯行,他拒绝说:“柳梁没有做官的时候,到我家来,我迎送不出门,吃的不过是咸菜,今天做了郡守就用酒肉给他送行,岂不是看重了城阳太守,而轻贱了柳梁么?”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皇甫速是以封建王朝的叛道者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的。
皇甫谧一生大约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在疾病的折磨中度过的,这一段时间也正是他出成就的黄金时代。关于他的病情散见于他的著作中。有明确记年的是“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⑥的记载。皇甫谧得病约在公元258年前后,也就是他四十三岁左右:皇甫谧传中又有“初服寒食散,而性与之仵”,“叩刃欲自杀,叔母谏之而止。”的记载,说明他在四十岁以前就得病了,而且非常痛苦。他后半生的三十名年是在和病痛的顽强斗争中一面务农,一面致力于文学史学和医学的研究中渡过的。正是因为疾病“因而学医,习贤经方,遂臻至妙。”⑦才完成了“针炙甲乙经”的编篡工作。皇甫谧有正确的生死观,他跑在死神的前面,奋发著书,手不辍卷。他要求自己,“生不为人所知”,死要“亡不损生”。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还专题写了论葬送之制的《笃终》来教育后人。
晋武帝是奢侈和厚葬的提倡者,曹操为禁止死后厚葬和立碑发布的禁令也被他废除了。⑨皇甫谧完全站在当朝皇帝的对立面,主张薄葬、亲土。他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再贪生也得死;再怕死也不可逃遁。“朝死夕葬”、“尸不久寄”人不得见就行了。他认为厚非不如亲土,“石椁不如速朽”,“不设棺椁”、“殡晗之物,一皆绝之”最好。如果“大有棺椁,备赠存物,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则空夺生用,损之无益。”并嘱咐后人,自己气绝之后,穿随时的衣服,用芦席裹尸,置尸床上,择不毛之地,挖一深十尺、长一丈五尺、宽六尺的土坑,“举床下尸,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卷,示不忘孝道。蘧篨(芦席)之外,便以亲土”周围不种树木,“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他死后,他的儿子“遵其遗命”做了。最近,我们和甘肃省医药研究所曲祖贻、甘肃省中医学校张应泰同志前往灵台县做了实地调查。皇甫谧墓在今灵台县独店公社张鳌坡大队的塬边上,椭圆形封土,比一般常见的汉唐墓冢小得多。据1974年文物普查中测量,基冢高仅1.7米,所占面积不过15平方米。以前省、地、县有关方面还做过考古探测找到了基道,证明确像《笃终》篇中要求的那样,是一座土坑竖穴古墓,基周没有树木,土丘很小,没有地面建筑痕迹,一千多年来人们言传口授世代相传保护至今,称做“皇甫古冢”⑩。1956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前沟边有一块不大的台地,俗称皇家坪,坪中部有传为皇家庄子、皇家花园的,据说是皇甫谧的家园和种药的地方,现为农田,仅有几孔残破不堪的窑洞痕迹,已为积土填塞,地平已接近窑顶。我们还在窑洞的填土中找到了不少汉魏时期的陶片,说明汉魏时期这里确实住过人,是否是皇甫谧的住宅:还待进一步考证。县城故址东,有一条小溪,东岸有书台山,列入灵台八景之一,名日“书台月朗”《县志》“八景题名考略”云“书台月朗:台在城东三里许,系元晏先生读书处。俗称书台山,又以山形如麦稞,乃呼麦稞山,其读书地址今犹显然。”他还录有不少清人的题咏诗,看来这种传说已相当久远。县城西十五里的西屯塬上有传为唐代诗人皇甫竹、皇甫松兄弟墓的,俗称双堠子,县志有记载。读书人有给这两个墓冢添土的习俗,据说这里理着两个圣人,添过土的人就能考出好成绩,将来也会有出息。这种传说虽然幼稚,但肯定不是近人的发明。皇甫姓氏今已无存,县志中自唐以后也不再见记载,传说和古迹依然被人们传颂着,足见皇甫姓氏在灵台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皇甫谧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晋书》记载,他“著礼乐,圣真之论”,还说“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烈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皇甫谧传中收入《玄守论》,《释劝论》,《笃终》三篇,散见的还有《三都赋序》,《酒泉烈女庞娥传》等。可惜他的文学、史学方面的著作今天已不多见,现存篇目就显得特别珍贵。我们希望文史工作者,能把这方面的资料整理汇集和读者见面,使人们对皇甫谧有更全面的了解。
皇甫谧最卓越的贡献在于针灸医学方面。《针灸甲乙经》是他毕生血汗的结晶,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本书撰集了《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这三部晋以前的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等方面主要医学著作,全书共一百二十八篇,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至六卷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针灸学的基本知识;七至十二卷为临床治疗,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俞穴主治。由于他采用了“使事类相从”的归类方法,把散见于各篇章的一些相类的经文汇集起来,有系统地贯联在一起,为阅读带来不少方便。特别是对俞穴和俞穴主治部位的论述更为精细。他不仅厘定了俞穴的部位,而且对灸位的排列采用了部分依线的方法,并从临床实践上系统地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疗法的治疗经验。同时,这部分内容来自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而该书早已亡佚,因此本书就成为保存《明堂》资料的一部重要著作了。
《针灸甲乙经》自西晋泰康三年刊行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晋至今约一千七百年的时间里,不少针灸学专著都是取材于该书,或在该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唐代,此书就被列为太医院学习和考试医生的内容之一。自南北朝至隋唐,此书已传到日本、朝鲜。公元七世纪初,日廷曾采取唐制,制定医药职令(大定律令、疾医令),规定医学生必修《甲乙经》、《本草》、《素问》、《黄帝针经》等书。朝鲜的医学制度也曾效仿隋唐,设医学,置医博士,以我国医书为教本,用《素问》《难经》、《甲乙经》、《本草经》等教授学生。此外法国的针灸学也导源于我国,其中《甲乙经》是其主要的学习和参考资料。这些国家的不少学者有研究《甲乙经》的专著,可见该书对国内外影响之深远。⑩
皇甫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医学家。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他的一生是在贫困和疾病的折磨中度过的;他所处的时代是大动荡的时代,他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教育,由于他意志坚强,勇于和困难、疾病作斗争,坚持自学,奋发著书,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品德高尚,知过必改,艰苦奋斗,始终站在下层人民一边,处处为人民的生命安危着想等很多方面,都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特别是立志于四化建设的青年朋友,应充分利用今天优越的社会条件和生活学习条件,从皇甫谧走过的道路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看到光明的未来,奋发图强,走自学成才之路,使自己成为有多方而知识的人才,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陇苗》杂志1962年第二刊
参考文献:
①引自山东中医学院,人民卫生出版社:《针灸甲乙校释》说明。
②对皇甫谧的籍贯(安定朝那)说法不一、我们认为甘肃灵台说是正确的,所以延用。
③《晋书·列传.皇甫谧》卷五十一。
④引文和故事,除另有注释者外,均引自《晋书.皇甫谧传》,后文不再加注。
⑤《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281页。
⑥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甘露三国魏高贵公曹髦年号(公元256-260年)
⑦高保衡:《新校正黄帝针灸甲乙经》序。
⑧《晋书.皇甫谧传》《笃终》。
⑨《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292页。
⑩《重修灵台县志》古迹、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