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在疫情防控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文博资源作为精神文化产品在传播知识、解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国家、省、市文物部门关于“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的安排部署,我馆近日陆续在微信公众号推出“文博人讲文物故事”栏目,旨在通过多种新媒体手段,满足公众足不出户在线参观、在线享受文化资源的需求,力求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本期推出的是泾川县博物馆杜赟清整理撰写的馆藏文物“隋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石立像”的故事。
隋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石立像
杜 赟 清
隋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石立像,圆雕,砂石质,2013年出土于泾川县宋龙兴寺窖藏佛像遗址。造像高198cm,宽50cm。菩萨身材修长,腰部略扭,整体呈“S”形。头挽高髻,戴贴金连珠纹花绳式宝冠,宝缯下垂至肩,肩部饰两圆形贴金饰物。面相圆润慈祥,额部雕白毫,白毫内宝石缺失,细眉长眼,高鼻小嘴,大耳下垂有耳铛。颈配贴金连珠纹花绳式项圈,双璎珞自肩部下垂过膝,一条下垂至腹前相较于一方配后继续下垂至膝,上绕于身后,另一条于两膝间交于一圆配。菩萨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握一净瓶。袒露上身,斜披络腋,长裙曳地。全身施红彩,跣足立于仰莲座上。此身菩萨像雕工精细,衣饰华丽,时代特征鲜明,是隋代难得一见的造像精品,为龙兴寺窖藏佛像遗址出土最精美,也是身躯最大的一身菩萨像。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而观音菩萨,则是我国民间最为流传一位菩萨形象。具体来说,“观世音”来自于竺法护与其弟子译于长安敦煌寺的 《正法华经》。竺法护初译“光世音” 其弟子聂道真改为“观世音”。玄奘新译为观自在,我国民间则多称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导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现化,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观世音与阿弥陀佛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是继承阿弥陀佛位的菩萨,而且还有说观世音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
而泾川县博物馆馆藏的此件“隋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石立像”的故事,则要追溯到2012年年底。当时,泾州古城内一方铭文砖“千年一现”,揭开了一段前代典籍鲜有著录的历史真相。在公元1013年,泾州龙兴寺僧人云江和智明,将历经三十年左右时间从四方获得的“佛舍利二千余粒并佛牙佛骨”瘗藏于本寺曼殊院文殊菩萨殿内的地宫。这批佛舍利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保存完整。在舍利地宫东西两侧还先后出土了同一时期埋藏的278件(组)佛像、菩萨像、天王、力士、沙弥造像和造像碑、经幢等物,造像年代从北魏、西魏、北周至隋、唐、宋,材质包括青石质、砂岩质、陶质、泥塑,多有彩绘饰金,雕刻精美绝伦。佛舍利圣物和佛教造像的出土,引起国内外宗教界、学术界以及全社会的极大兴趣与广泛关注,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
隋彩绘贴金观音菩萨石立像,即是此次出土窖藏佛像中最为精美的一件。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雕工,无不体现了当时泾川佛教文化的兴盛和造像工艺的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