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石窟长廊及其它佛教遗存
刘玉林
一、百里石窟长廊
平凉境内的佛教石窟,最早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3年,当时由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派遣的中国考察团到平凉进行考察。1925年, 考察团又对泾川王母宫、罗汉洞石窟、王家沟(南石窟寺)石窟进行了第二次考察。不久将考察结果公诸于世,才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学者霍勒斯及H.F.杰恩认为,这三个遗址“靠近通往中国西部和土耳其斯坦的主要干线”,“所以,石窟寺院的维修和保护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当时东来西往朝拜者的施舍”。他还说:“罗汉洞在当时曾是一处很有名气的佛教活动中心。即使现在尽管沿这条公路从泾州到罗汉洞需几个小时,但僧侣接踵而来的盛况和悬崖下面建造的若干居室都暗示出,它仍然是邻近地区的重要礼拜场所。”
平凉境内,丝绸之路的主干线是沿泾河。从陕西彬县起,经泾川、平凉、固原、 永靖过黄河至兰州到河西走廊,就是我们常说的“回中道”。丝路进入平凉后从长庆桥开始,沿泾河两岸,凡有条件开凿石窟的地方都开了窟。据泾川县杜裕民、王秀成等同志调查,从长庆桥至王母宫近百里的河岸上,共有大小窟龛512个, 其中蒋家桥头的僧房窟或禅窟有60多个。寺名可考者,有泾明太山寺石窟,有2窟,有造像,洞外有线刻壁画,时代为唐、宋,周围零散窟龛42个;罗汉洞石窟,从千佛嘴至韩家沟,东西长4公里,有洞窟200多个,有佛像20余尊,有壁画、影塑,时代为北魏、宋、明、清;丈八寺,有窟龛17个,有佛、菩萨造像3尊,时代为北魏;南石窟寺,窟龛100余个,造像数十尊,时代为北魏,主窟系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三年(510年)奚康生建造;王母宫石窟,为中心柱窟,造像百余尊,有浮雕壁画,时代为北魏孝文帝太和(477年-485 年) 晚期。
另一条支路由陕西陇县入华亭, 翻关山过庄浪, 到秦安、天水,去兰州,再到河西走廊。这条路上的华亭县有莲花台上、下寺,窟龛十多个,有残余造像和碑刻多通, 时代为明清;石拱寺石窟,窟龛14个,各类造像百余尊,时代为北魏晚期至隋唐。庄浪云崖寺石窟群有云崖寺:窟龛19个,各类造像92尊;红崖寺,窟龛14个,各类造像50余尊,壁画16平方米;西寺,窟龛7个;朱林寺,窟龛5个,造像5尊,有残留壁画;乔阳寺,窟龛3个;金瓦寺,窟龛4个;佛沟,窟龛5个,浮雕大佛3尊;大寺,窟龛12个,造像2尊,壁画约30平方米;殿湾,窟龛5个;三教洞,窟龛1个,造像3尊,浮雕壁画约12平方米;殿子峡,窟龛2个;陈家洞,窟龛9个,造像3尊。云崖寺石窟群共有石窟12处, 窟龛80多个,造像90余尊, 各类浮雕壁画60多平方米,时代历北魏、西魏、北周、唐、明、清。
平凉境内有名可考的石窟寺共17处,其中国家保护单位1处,省级保护单位4处,窟龛600多个,造像1000余尊,记录了自北魏太和晚期至近代一千五百余年的造像史。
平凉在古代交通史和军事史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北魏时期,朝廷很重视对泾州的经营。北魏神䴥三年(430年)置泾州。泾州刺史多由狄子玉、张鸾旗、 高绰、奚康生、元佑、陆希道等权臣来担任。这些权臣中不少人笃信佛法,如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年)华州刺史安定王元燮、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泾州刺史齐郡王元佑,都在洛阳龙门古阳洞中开龛造像。平西将军、安武县开国男、泾华二州刺史奚康生,于永平二年(509年)开凿北石窟,永平三年(510年)开凿南石窟。两处窟型造像几乎相同,高大雄伟,耗资巨大。另外,泾州和北魏皇室关系十分密切。宣武帝的灵皇后胡充华就是泾州临泾人,她是孝明帝的生母,临朝执政多年,曾耗费巨资在洛阳永宁寺建造佛塔,“僧尼士女赴者数万人”。她还派宋云、惠生去西域求法。灵太后的生父胡国珍为光禄大夫,加侍中,封安定郡公,后迁司徒公“参咨大务”,亦“雅敬佛法”。灵太后之母皇甫氏,其家族在泾州拥有极大的势力。泾州的胡氏、皇甫氏都是大姓,在一定程度上把持着地方吏治。建造石窟在当时被视为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陇东石窟如此稠密,与这些权势人物的重视是密切相关的。从石窟营造史上看,陇东石窟是继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和云冈之后兴起的, 艺术风格受云冈的影响较大。而平凉石窟寺数量之多、窟群之大、造像时间跨度之长,则是罕见的。平凉是研究丝路文化、佛教文化和石刻造像艺术的宝库。早在20世纪20年代,境内石窟就引起多方关注。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平凉境内已进行了多次文物普查,1980年曾印行过《平凉文物》,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境内石窟存在的情况。1987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宝玺先生的《陇东石窟》出版,以大量的图片和翔实的考释再现了石窟的类型、特征及其价值。此后,对平凉石窟的研究日渐深入,成果日显,泾川的百里石窟长廊和云崖寺石窟群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其间,秦明智、程晓钟、祝世林、张怀群诸先生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石刻造像、重要寺院和其他遗物
佛教文化的载体,除了众多的石窟以外,大量的寺院、石刻造像、金铜造像和其他质料的造像广布各地,散存民间,构成了另一个佛国世界。这些寺院和造像同样是为满足信众礼拜而建造的。
平凉境内散存于民间的石刻造像的数量无法估计。从全市馆藏和有记载的百余件作品来看,绝大多数体型较小、制作精美、纯真可爱,主要流传于民间。华亭县继发现建沟石佛群以后,近年又在南川乡出土一批造像,加上建沟石佛群,共计四十多件。其中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张生德造像塔、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戊寅造像塔、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一佛二菩萨造像碑、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张丑奴造像碑最为重要。
泾川县已知的佛教遗物有二三十件,其中七件佛头现存美国哈佛大学费格艺术博物馆。以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李阿昌造像碑最为珍贵,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灵台县的佛教遗物有十余件,北魏陈家洞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的阴密县郭元庆造像塔现存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以唐代伎乐砖、宋代浮雕佛传故事石棺最为珍贵。
庄浪县的佛教遗物有十余件,以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王□□造像碑和北魏晚期卜氏造像塔最著名。卜氏造像塔方柱形,五级,一石一层,四面保存相当完整,二十幅画面完好无损,雕刻工艺精绝,构图严谨,造型生动,无一雷同。人物笑容可掬,和谐可爱。除神态各异的佛菩萨坐立像外, 还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九龙灌顶、阿斯妥占像、车匿还宫、释迦涅槃等佛传故事,是一件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崆峒区禅佛寺造像四十余件(现多存市博物馆), 以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503年)造像塔、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年)造像塔、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造像塔和馆藏延昌三年吕太元造像碑、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宝宁寺双狮供宝石函、北周佛头、隋代青石观音头、唐代观音立像等价值最高。在禅佛寺造像中,有庄严肃穆的坐佛立佛,有神态飘逸的舒像菩萨、维摩诘、飞天,有乘象入胎、佛还国始见罗侯罗、阿育、王施土、摩顶授计、双狮供宝、天王碑座等。
在平凉境内无法开凿石窟的地方和城市内多有塔寺林立的盛况。以古泾州为例,古城址内有北周时期的宝宁寺,出土了北周武帝天和二年(567年)的比丘慧明舍利石函和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李阿昌造像碑。据记载,此碑原立于古城北的华严海印寺内,开皇元年为北周与隋接替的第一年,可知该寺始建年代不会晚于北周。又出土唐武周大云寺舍利金银棺(详见《大云寺遗址金银棺》),有元世祖忽必烈亲拟谕旨、刻制了保护华严海印水泉禅寺的八思巴文碑, 说明该寺在当时佛教中所处的地位。城内还有太阳寺、东庵,城郊有袁家庵、弇山寺等。明代迁城后,新城内有准提寺、毗卢寺(即上了寺),城外有北魏时的嵩显寺、唐代的高公寺、嵩麓寺,等等。从中可见当时佛事的活跃情状。
境内还有为数不少的古塔,崆峒区除现存的大明宝塔、崆峒山凌空塔和山上的一些小塔外,鸭儿沟口有三座覆钵式小塔,1958年尚在,现已毁。泾川境内有练家坪石塔1座, 白家庄半山上有小石塔2座,宝宁寺、大云寺塔塔基尚存。华亭县城有唐塔,毁于20世纪50年代,西华明代石塔保存完好。静宁县王隆基村有小石塔3座,可能尚在。在人们崇尚佛法的时代会有多少塔寺,现已无法估计,而铜铸、泥塑、木雕及其他材料制成的佛像更是不计其数。据说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用汽车装运销毁了一批铜佛像,可见存世数量之大。
以上所举是以石窟寺为中心向纵深发展的佛教文化产物。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石窟寺所起不到的作用,以更方便的形式把佛教文化传播到城乡各处。在艺术造型、题材内容、年代标志、题写功德主姓名、书写发愿文词等方面,都是石窟寺造像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它们在佛教文化研究上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
文章来源:《平凉史话》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