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泾川县玉都公社太阳墩大队社员在改土修田过程中,挖掘出一批窖藏文物。这批文物埋在距地表仅1米深的平地里,周围未发现其他遗物。出土时两个铜盆扣在一起,内装铜佛像1尊,铜扁铃3件,铜熨斗2件,四耳铜盆1件,归义侯印1方。由于埋入地下未被翻动过,所以器物均保存完好。
铜盆分二式,I式两件,形制大小相同,一件侈口,口沿上折,深腹平底,腹部有连接的突弦纹四道;一件底部有较厚的烟熏痕迹和修补痕迹,口径皆33.5厘米,腹深12.5厘米。Ⅱ式一件,侈口,口沿上折,有半圆形耳4个,耳中有孔,口径7.3厘米,外壁烟痕很厚,内壁光洁呈黑色。
铜扁铃3件:一件饰突起方格对角线纹(俗称伽沙饰),每面有乳钉14个;两件素面,均为凹口,钮下有悬舌,悬舌已脱。通高分别为10.9厘米、7.2厘米、5.5厘米。熨斗2件,形制相同,宽沿长柄,头径皆为16.12厘米,柄长22.5厘米、17.5厘米。鎏金铜佛像1尊,由华盖、佛光、佛身、底座四部分组成,有榫卯可以套在一起。华盖为荷叶形,直径为13.5厘米,边沿下折,上饰突荷叶纹,中间有孔连接伞柄。孔周有两道凹同心圆弦纹,折沿上有16个孔,应是装饰缨络的。佛光分项光和背光,项光圆形,直径7厘米,背光直径10.5厘米,上饰浮雕式莲花瓣纹和细线羊肠纹。项光下部有长方形孔。背光下部有一4.2厘米×2.8厘米的长方形缺口,是连接佛身和佛座的卯孔。背光背面边沿有两两对称的四个方形突起,中间有孔,为连接其他附加物的卯孔。佛为半球形高肉髻,面形长圆,直鼻大耳,眉纤而长,面容庄严,头微前倾。两手置腹前作“禅定印”,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于双狮宝座上。底座长方形四足,饰浅线刻羊肠纹。顶面线刻草叶纹。中间有长方形中空柱状突起,可与佛身套在一起。佛像及所有部件,通体鎏金。铜印1方,卧马钮,通高3.3厘米,印面2.5厘米×2.4厘米。白文篆书“归义侯印”,印文清晰。
太阳墩出土的十件文物中,除佛像以外,汉魏风格都比较明显,而有华盖的鎏金铜佛像则别具一格, 非常少见。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根据造像风格和归义侯印,初步将其年代定为十六国时期。鲜卑族西秦乞伏国仁死后,弟乾归统事,称秦王,置百官。后为后秦皇帝姚兴所破,遂降姚兴。姚兴于弘始二年(北魏道武帝天兴三年,400年)任乾归为河州刺史,封归义侯。明年复使乾归还镇苑川,乾归私称秦王。后为兄子公府所杀,乾归子炽磐又杀公府。炽磐死后,由其子暮末统位。由于暮末“政刑酷滥,内外崩离,部民多叛,人思乱矣”,后被赫连定所逼。于是暮末派使者向北魏太武帝求救,太武帝许以安定以西、平凉以东封之,后来暮末于北魏太武帝神 四年(431年)被赫连定在南安所擒。这批文物为什么会在泾川出土,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首先,安定是暮末的封地;其次,“归义侯”是暮末祖父乞伏乾归的封号,其子乞伏炽磐与孙暮末视“归义侯印”为宝而相传;再次,暮末在灭亡前夕仓皇奔逃,“焚城邑,毁宝器”,把这些有意义的东西埋在自己的封地。
来源:《平凉史话》200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