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皇甫头人,东汉太尉皇甫嵩曾孙。幼年跟随叔父徒居河南新安,由叔母代养,年二十,尚不知看书学习,整日游手好闲,不知约束自己,尚有美食也不知礼让长辈,家中人还认为痴癡,叔母任氏批评说:“《孝经》上说:‘三牲之养,就为不孝。’你今年已二十多岁,不看书学习,不去领会圣贤的教诲你用什么来安慰我的心呢?”接着又说:“昔日孟(子)母三迁以成仁,曾(子)父烹家以存教。我居不择邻,教有所阙(缺点),你鲁莽、愚蠢到严重程度。你修身求学,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而我并无所得。”叔母言辞恳切,动之以情,说话时声泪俱下。谧为之感动,心灵深处受到了触动,于是发誓笃学。叔母为他请来了名师:安定名门大儒席固。谧埋头读书,孜孜不倦。他自耕农田,边务农,边读书,于是博览众书,通晓百家,成为了天下的名儒大家。
谧性格沉静,少言寡语,但志向高远终生以著书为要务,自号玄晏先生,著有《礼乐圣真之论》,后患严重的类风湿疾病,手不能缓着,行动出现困难,朋友们劝他修名广交,步入仕途,但谧认为:我非圣贤,怎能同时干出几件事情,我生活在田野,也可以干出尧舜般的事业,何必追求世利,在官场受人摆布而成名呢?于是作《玄守论》予以答复。此文中心内容主要阐述自己的人生观,实际是隐居思想。
景元初,相国晋王征召,谧未应命,众乡来劝他应命出任,谧解释,论以通志曰:“相国晋王征召我等三十七人,到泰始封禅时,被征召的士人全部到达。均被拜官赐爵,礼如侍臣。唯独谧由于疾困未到。我皇甫家族世代忠良,宗人父兄及我辈同僚在朝为官,受万民信赖,吾虽未应召,心里也感不安....”谧又以史为鉴曰:“衰周之末,贵诈贱诚,牵于权力,以利要荣,故苏子出而六国合。张仪入而横势成,廉颇存而赵重,乐毅去而燕轻,公叔没而未败,孙膑刖而齐宁,范仲亲而越霸,屈子疏而楚倾,是以君无常籍,臣无定名,损义放诚,一虚一盈故。”谧举大量历史事实,印证仕途险恶,点出自己终生不愿为仕,以著述为一生的要务,为历史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他也正是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
谧人才难得,晋武帝求贤如渴,频频下召,敦逼不已,谧上疏,自称草莽,曰:“以廷弊述于道趣,因疾抽簪,散发林阜,人纲不闲,乌普为群,陛下披榛探兰,并放蒿艾,是以皋陶振褐(指衣服),不仁者远,臣惟顽蒙,备食晋栗,犹食唐人击壤之乐,宜赴京城,称寿关外,而小人无良,致灾速祸,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害。浮气流肿,四肤酸重,于今困劣、父兄见出,妻息长诀。仰迫天威,扶与就道,所苦加焉,不任进路,委身待罪,伏枕叹息......谧辞切言至,帝遂见听。许岁余,又举贤良方正。谧仍不应命,自表。就帝借书,武帝给谧送出一车书,谧虽疾病十分严重,但仍披阅不怠。
咸宁初(公元275年),武帝又下诏曰:“男子皇甫谧沉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谧固辞。帝再三考虑出于对谧实际困难,复发诏:徽为议郎,又召补著作郎、司隶校尉。以示关照。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皇甫谧卒。享年六十八岁。子童灵,方回等尊其遗嘱。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传》、《玄晏春秋》、《针灸甲乙经》等,谧有11卷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录。
谧生前与安定名士张轨、牛综、席纯为好友,这三人皆为晋名臣。笔者按:皇甫谧终身不仕,以诗书为伴,以著述为务,为后人留下丰盛的文化遗产,他撰写的《针灸甲乙经》为历代中医所推崇皇甫谧被誉为针灸之祖。针灸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深受国人欢迎。当代中国针灸已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皇甫谧因之成为世界级历史人物。皇甫谧不只是历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中医学家。
本文源于《泾川文史资料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