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泾博讲堂 >> 浏览文章
 
 

泾川县博物馆“蹭”人大讲座学习史前人群演化史

日期:2022/11/18 10:50: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 admin    阅读  【字体:
 

 

泾川县博物馆馆藏的泾川人头盖骨化石可谓是该馆镇馆之宝,它是刘玉林先生于1974年在泾明乡牛角沟发现的。《甘肃省志·文物志》上册明确记载:泾川人头盖骨的发现,打破了甘肃旧石器时代考古只见器物不见人的困局,充分证明早在20万年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先民就在甘肃地区繁衍生息。

值得一提的是,“泾川人”头盖骨化石发现后,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送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直到2006年才送回泾川,由县博物馆珍藏。关于“泾川人”头盖骨化石的学术研究、价值阐释、保护利用,以及如何利用它加强对公众教育、扩大宣传使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直是文博人思考的问题。

112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举办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邀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研究员付巧妹主讲“古DNA提示的中国史前人群演化史”,并通过腾讯视频会议形式在线上公开举行。本报告讲述丹尼索瓦洞之外首个丹尼索瓦人DNA,了解丹尼索瓦人可能分布和特点。还重点讲述了中国南北方自旧石器时代至历史时代(距今约4万至500年)的古代人类个体相关的古基因组研究,探究东亚四万年来人群的动态遗传历史及特有适应性基因的选择机制,了解东亚古人群复杂的演化模式,从遗传学角度探索人类与环境以及文化之间的联系。

泾川县博物馆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全程听取了本次讲座。听后大家认为,古DNA技术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窥探早期文明的大门;科学家们取得的成果表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互补、深度融合,是探索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科发展的趋势;只有打破学科壁垒,将分子生物学、考古学、遗传学等多学科交汇融合,以实证取代推测,以多元取代单一,才能立体还原史前文明交流的壮阔图景。

近年来,县博物馆多次采取网上慕课的方式,利用“全国文博网络学院”、学习强国“慕课”专区、文博圈公众号等资源丰富、影响力大的在线平台,组织干部职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线上教育培训,有效提升了干部职工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