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展品说明牌是观者了解文物展品最直观的途径,它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观者对于展品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展品说明牌的质量直接决定展品信息的含金量。小小的说明牌在整个展览中所占比重实在不大,但就是这样的小环节,设计运用巧妙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展览环节无小事,往往见微知著的细节事关整个展览的成败。因此展陈策划和设计人员在说明牌编写设计环节绝不可掉以轻心。本文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部分的展品说明牌为参照举例,谈谈设计思路在展览说明牌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博物馆 展品说明牌 设计思路
对于博物馆来讲,文物展品是其命脉,观者是信息输出的对象,展览文字说明则是展品和观者沟通的桥梁。展览好不好,观众说了算。因此,如何拉近观者同尘封久远的文物之间的距离,让观者能够轻松并保持兴趣的驻足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兴趣大于知识,通俗易懂大于学术专业。一个受到观众认可的展览,除了好的策划内容外,对展品的诠释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观者对展品的认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观看展品说明牌。体量不大的小小说明牌是展览的有机组成,看似微不足道,用心思考,实则需要考虑很多元素:整体风格、文字内容、语言措辞、视觉设计、安装位置等都影响着展品信息能否有效的传递。因此如何做好展品的文字诠释,有效设计说明牌是博物馆展陈人需要深思的。当下国内博物馆展览的说明牌各异,良莠不齐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文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常设馆藏文物为例,浅谈博物馆说明牌设计的一点思路。
展品说明牌的内容设计
SHANDONG MUSEUM
内容文字是说明牌的实体,其中的语言风格和文字内涵几乎决定了展品的全部信息。从赛馆说明内容的模块用词和内容层次上分析,精准的用词和清晰的逻辑关系体现了编写的严谨性。
展品说明牌首先应该具备对展示物基本信息的介绍:名称、年代、出处或馆藏,以及对物的整体说明等。展品说明牌的特点是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一个文物几百上千年的深厚文化,就如同文学翻译家的工作一样,区别在于非是各语种间的转译,而是要把无声的文物用准确并简洁的文字翻译过来。驻足于一个文物说明牌前,笔者常常想,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会认同对它的介绍吗?笔者曾经参观过大大小小不少博物馆,其中的展品说明牌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极其简洁型,也有长篇大论者。不同风格的说明牌给人的信息量和认知角度都不尽相同。通常,简洁风知识含量太少,起不到传播知识的目的;繁者则信息量过大,面对长篇大段的文字,读者往往首先望而生畏,进而流于大部分走马观花的浏览,无心久读,且文字过多也难以抓住重点,便无法起到教育宣传的目的。
赛馆说明牌的内容设计则摆脱了上述两个模式,让人记忆犹新。其说明牌除基本信息外,还兼具知识性和生动性,激发观者有不断读下去的兴趣。在内容结构设计上总结有以下特点:
01
引用趣味性文字
兴趣是推动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通常的展览说明牌无非就是基本信息和藏品说明两个部分,赛馆说明牌单独加入一个“入藏故事”模块,其中“故事”二字使用的最为巧妙,无论年龄长幼,每个人都是对故事感兴趣的,习惯了平铺直叙的说明性文字,忽然出现趣味性的提示,马上激发了观者的兴奋点,进而会特别提高注意力去探索其中的奥妙,这种知识传播效果自然要有效于乏味的“说明”。只一个用词不同,便带来关注程度的差异,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模块具体内容体现的是展品的出处由来及入藏的过程,特别是对于考古出土的文物,专门对发掘的墓葬遗址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观者拓展了更为宽泛的知识空间。
02
整体性与层次性兼顾,逻辑层次清晰
“藏品说明”说明自成一体,但仔细观看,其中又隐含分成不同小篇幅,每一个小段落说明角度不同,知识层级不断扩大,由展品本身外延到器物类别,由具体描述扩展到整体类别归纳,由个别到统一。
以展品“簋”的“藏品说明”为例,先来看看“簋”的“藏品说明”原文:
“盛食器。双耳做兽首状,耳下各有一小珥。颈部有二兽首,兽首两侧各有以两个圆形圆涡纹、三个回首短身夔纹组成的纹带,地纹为细密云雷纹。旗下一周小圆圈纹。腹部为夔格乳钉纹。圈足饰一周以圆涡纹和回首短身夔纹相间组成的纹带。器内底铸有铭文‘乍(作)宝彝’。”
簋是用来盛放黍稷食粮的,在使用时多与鼎搭配,形成鼎烹饪或盛放肉食,簋盛放饭食的组合。
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同墓所出一件铜鼎。
说明文字为一个整体模块,其中分为三小段:第一段描述该件藏品本身的器型特点、纹饰、铭文等细节,从具象上层面加以介绍;第二段介绍了“簋”这种器物整体用途,从大的类别上进行知识普及;第三段,额外提示,展览中还有一件同墓出土的 “鼎”在展出,其作用在于启发性的引导探究,在层层递进扩大知识层面的同时,又给观者提供了一个好奇的契机——寻找展品的同伴,想必大多数观者都会下意识的去探索一下展品“鼎”的踪迹。
展品说明牌的形式设计
SHANDONG MUSEUM
如果说文字内容是说明牌的内涵,形式设计就是说明牌的外在表现。好的视觉元素需要第一时间抓住观者的注意力,读者才有接下来对内容细细研读的可能。因此,形式设计师必须在设计手法上动脑筋做文章。
以展品“鼎”为例加以分析:
首先,从用色角度分析,色彩运用是该说明牌的亮点。展牌选用了红黑两种色彩文字,纯白色底面。黑白对比反差最鲜明,而红色文字运用在了左侧模块的“基本信息”栏中,把展品的名称、年代、尺寸的具体详情用红字表示。这巧妙的利用了色彩原理中红黑搭配的经典组合,黑色沉稳后退,红色最为跳跃突出的特点,把展品的最基本信息第一时间主动“送”到观者的视觉中,让人迅速掌握了“这叫什么”“它的年代”“它是什么做的”基本信息,使得观者最快速的认识了眼前的物品。了然之后,才把视线转移到第二位的黑色字体上。进一步探索更为详细的内容。这细小的操作,完全遵循利用了人的生理视觉原理,用色彩把信息的主次视觉化处理,起到了突出重点的效果。
其次,从版式上进行分析,简介清晰一目了然。整个扁长的说明牌被分成了左中右三个模块,分别以黑体的大标题作为每个模块的主题介绍:展品名称、入藏故事、展品说明,以此明确告知观者每部分所讲内容,观者便可自主而快速的选择信息,避免了一定按照传统习惯从左到右依次看起的传统模式。这种直奔主题,直接从自身兴趣点开始的阅读方式,有效的提高了阅读效率,节省了无效阅读时间。
第三,从在字体和段落的细节设计上着眼,处处体现出设计者以人为本的用意。整个说明牌采用的是大黑字体,题目和内容字体统一,避免了字体不同给人带来的混乱感。器物名称字号最大,突出醒目,模块字号次之,内容文字最小,字号的变化为观者的观看顺序自然而然的排列了先后。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藏故事”和“展品说明”模块下的段落版式设计形式很用心,整个信息文本第一眼看去是矩形的整体,进一步阅读会发现利用行距的微小调整划分出了不同的段落。这种把小段落融于整体而又能利用视觉方法体现内容层次的设计,着实体现了以观者为本的理念。
在以往的经验中,由于专业不同,陈列设计师只注重视觉效果,往往忽略了内容的框架,在这一点上,该展牌的设计师把文字的内容逻辑和版面视觉形式有机的联系结合,做到了视觉统一中又有逻辑划分,用视觉语言推动了文字语言的层次理解,真正实现了形式助于内容的作用。
辅助说明牌的设计运用
SHANDONG MUSEUM
辅助说明牌是展品主说明牌的外延,通常是以不同的角度或更深入的维度对展品进行知识的深化。一件文物,特别是展览中的重点或经典展品,本身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往往简短的文字不足以表述清晰的文化信息,这时候辅助说明牌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辅助说明牌有通常惯用的手法,如对展品中古文的白话文解释、把展品局部文字或图示放大图片展示、以更多的背景文字作为支撑等等,这些都是很有效的信息补充方法。而赛馆的辅助说明牌在以上“常见”手法中融入了一点儿巧妙的设计,立即给观者新颖而清晰的信息传达之感。
下面以“正始石经残片”为例,进行说明。
此件展品为三国时期石经碑文残片,约30厘米x 20厘米,A4纸大小的石片内残存二十余隶书经文,石片文字保存比较清晰完整,但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拓印之后,石片本身通体乌黑,加之有些碑文子口较浅,小石片放置在展柜中,观者势必难以清晰的欣赏古碑刻文字。这时,在主体说明牌以外,辅助说明牌发挥了作用。
辅助展牌以展板的形式置于展品背后的展柜立墙上,内容分为左右两部分,版式简洁,左侧为石经拓片,右侧为经文内容的出处原文字。以笔者自己的经验,大段的古书原文通常都会作为背景一掠而过,少会逐字研读。至此都是常用手法,亮点在于,说明文字将出处的上下文整段节选展示出来,并将石片中残存文字在整段中以红字区分,出处标题也以大黑体的红色加粗突出。这样设计的妙处在于,使观者不用刻意走近,远远便可分辨出残碑文字在通篇的位置所在,更能推断出原石刻的体量和规模。细节中的一个小小设计,单从视觉上,就能够让观者有自己还原文物的联想空间,观者在联想的同时必然会拿出更多的时间思考和驻足。每人都有好奇探索的心理,进而,读者会凑近说明牌,去寻找比对残碑文和红字的位置,进一步不由自主地去读取上下文。阅读原文完毕后,目光自然而然会回到离观者更近的文物展品身上,带着刚刚的文字故事去再一次品读和回味。自此,一个经历风霜的残碑石片,一段枯燥久远的古老碑经文,就在观者自己的主动探索和发现中完成了被欣赏的使命,相信经过这一过程,每名观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程度的收获,或是对历史、或是对艺术、亦或是对展品本身的思考。
说明牌形式的多样化设计
SHANDONG MUSEUM
不拘泥于形式,具体特点具体分析是赛馆的另一个可取之处。纵观国内外所有展览,都会有统一的说明基调和解说方式,然而不同的展品类型会有独特之处,如何既清晰明确的体现“个别”展品的独特亮点,又把个性化统一在整体基调之中,是说明牌设计思想成熟与否的一个体现。下面以“卜骨”文物为例加以分析。
“卜骨”是了解商代文化重要的物证,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政治军事文化都有着太多的信息传达,其上的甲骨文更是意义非凡。笔者曾经在以往其他展览中看到过展示,简洁者只表标明“甲骨文”,详尽者会说明“卜骨”的来历、制作、使用方法,对上面的甲骨文会用现代语言解读。赛馆的“刻辞卜骨”无疑是此展重点文物,除去上文中统一于全展的文物说明牌外,还额外运用了图标指示的方式,对文物的细节加以说明。运用手法明确而又简洁,不但轻松地解决了上面“甲骨文”文字的解读,还将整个卜骨的行文规制点明,这是笔者所见的最快速和有效的“卜骨”说明方式。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主说明牌的展品说明分为两段,首段用说明性文字全面描述此件文物的形象以及相关联系文物。第二段简述了商代卜骨的制作和占卜流程。至此,观者对卜骨本身的制作和作用有了认识。重点是辅助说明牌“卜辞释读”的分析:
1、以拓片形式(而非照片放大形式局部)墨白清晰的体现出卜骨上的甲骨文,这样的好处是不破坏观看的整体性和位置的还原性,且文物的裂痕斑驳清晰。
2、将卜辞以数字标号分组解释,①②③④对数可快速辨别,解决了上古文字难以辨认比对的烦恼。
3、文字红黑有别,亦如整体风格的设计方法,黑字为“甲骨文”,红字为序号和释义,无论在拓片中,还是在文字说明中都一目了然,明确可循。
4、利用序号位置,清楚的讲明甲骨文卜辞的书写格式。一张百余字的图示说明,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向观者传达出上述多方面的信息量,充分说明了图示说明法的直观性和设计者恰当的使用。
对展览说明牌设计思路的感悟
SHANDONG MUSEUM
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其展览的类型、陈列形式、艺术风格、表现手法、观众受众均有不同,因此,展品说明牌设计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固化思维方式,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格式套用。通过上文的分析思考,对展览中说明牌的设计思路得出以下几点相对共性的感悟:
其一,注重说明牌内容撰写的简洁性和科学性;
其二,注重文字形式的逻辑性和语言风格的生动性;
其三,注重运用视觉规律,艺术性与功能性并行;
其四,注重说明手法的丰富性。
以上所感是基于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部分馆藏为具体事例为分析对象,还有很多方面未能提及,如赛馆说明牌没能体现的英文对照说明,当下新媒体手段在说明导览中的运用等种种方面。更多经验需要博物馆策划设计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
结语
SHANDONG MUSEUM
小小的说明牌绝不仅仅是三言两语的说明,它包罗了科学、艺术、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综合运用,肩负着让公众通过参观展览自发的读懂文物、获取知识、颐养性情、启迪心灵,从理论和实践上让公众更有效地利用博物馆,从而将博物馆的影响力转化为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说明牌的思路和方式多样,但归根结底,它都是展览的一个组成元素,其最终宗旨是为观者服务,让观者最有效地读懂展览,获得心灵上的体验。
综上所述,展品说明牌虽小,却是浓缩的精华,蕴含的设计思想大有可观。展览的终极受众是观众,作为设计者始终要站在观众的视角去思考,真正用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负责地去展现每一个小小的说明牌的价值。
作者: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周博
原刊于《山东博物馆辑刊(2020)》,文物出版社,2020年出版
参考文献【1】杨秋:《创新视觉语言》,《百年传承创新发展:北京地区博物馆第六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469页。【2】夏千惠:《陈列展览文字说明初探》,《中国文物报》,2018年1月16日第六版。
来源山东博物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