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知道“中国”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变成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国”的呢?
“中国”二字,最早见于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让我们从何尊开始,一起探寻“何以中国”。
何尊
用四个字来描述“何尊”,就是“国之重器”。论身材,何尊高38.8厘米,重14.6千克,端庄优美。论颜值,何尊一身高浮雕“饕餮纹”,妥妥的西周时尚弄潮儿。论人气,“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经常被国内各大博物馆邀请“出差”,堪称文物界的当红小生。
“尊”是盛酒器,也常被古人当作礼器和祭器,但为什么要叫“何尊”?
“何”是这件“尊”主人的名字。而几千年后的我们有缘认识“何”,解开“中国从何处来”的千古之谜,正是通过镌刻在何尊内部的铭文。铭文大意是这样的:西周成王五年,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在京宫大室中,对宗室贵族青年何进行训诰,训诰中谈到何的先祖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要在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制作了这件祭器,以祭奠自己的父辈,同时谨记周成王的训诫。
看到“宅兹中国”四个字时,你心中是否会涌起阵阵情感的悸动?“宅”就是“居住”,“兹”就是“这里”,合起来讲,就是“在中国居住”的意思。那么何尊中的“中国”与绵延至今数千载的“中国”到底有何异同,到底何为“中国”?
现今我们讲的“中国”,各民族多元一体,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一个世界大国,是现代国家意义上的概念。
翻翻古籍,其实早在《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关于“中国”的记载。我们把时光拉回到近代,梁启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中国史叙论》,他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中国”,指的也还不是(正式)国名。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中国”最初只是一个空间方位和地理范围的概念,即中央之城。何尊里的"中国"指的是当时天下的中心,王朝的中央,新建的都城成周,是现在的河南洛阳一带。
在古代,“中国”还有一个政治意义上的概念,就是“天子之国”。当时的君主,往往把自己视为上天之子,把自己的居域视为“天下之中”,而称他族的居域为东、南、西、北四方。秦统一后,“中国”所指的范围进一步扩展,我国逐渐形成统一的国家,“中国”一词也演变成以华夏民族为主、多民族居住的统一国家的专有名词。随着近代化思潮涌入,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
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我们中国人对“中国”这两个字的情感,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和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虽然“中国”一词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含义,但其不断丰富与演变的过程,以及我们对其起源的追溯,就像一部鲜活的国家民族发展史, 彰显了中国人国家观念和世界观念的形成。让我们再回到最早铭刻“中国”二字的何尊本身,回到“宅兹中国”里探寻“中国”的起源。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何尊如今的栖身之地,在一代代文保工作者的守护下,更多珍贵的文物变得鲜活可触。最重要的镇馆之宝,即为现在在全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何尊。何尊于1963年出土,算来已被发现了一个甲子。
博物院里的展板,描述了何尊的出土和“中国”这两个字的变迁。
“中”字的演变
“中”,最早见于甲骨文,为象形字,一说指事字 。其形体像竖立的一面旗帜,上下各两条旗斿向左飘动,方口表示中间。字形本是氏族的一种徽帜,据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解说,旗帜可以随风飘扬,主人写的时候,有时候朝左,有时候朝右,中间的圆代表城池,这个旗杆,一些首领在有事的时候,他会把旗帜插在城池的中央,召集他的民众,宣布一些重要的事情。甲骨文常见“立中,亡风”的辞句,意指竖立“中”这种带旒之旗,来测定风向。由中间引申为中央、内里、中介、媒介等义,又引申为得当、符合、射中目标等义。
“国”字的演变
“国”的变迁。“国”的初文是“或”,始见于商代甲骨文。中间的这个“圆”代表城池,两边代表护城河、垣墙,右边是表示武器的“戈”,意蕴“修我戈矛,护我城池”。最早的“国”是没有边框的,天子认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后期,国家开始有边界,所以“国”字加上了表示疆界的“囗(wéi)”。“国”本义指有疆界的地区,引申指某一地区、区域,又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战国以后主要指国家,在早期也指国都、都邑。
从“宅兹中国”到“中国”二字的演变,我们会感受到何尊的魅力、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除被称为中国外,还有九州、华夏、中华、神州等诸多别称。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禹贡》便有分天下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虽多历变迁,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后以“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华,古同“花”,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之意。夏,在古代有“大”的含义。《史记·夏本纪》:“禹封国号为夏。”《左定十年传》:“夷不乱华。”尊周礼、守礼义的族人即称为华夏。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商朝国力强盛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和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都曾向属于东夷部的商称臣,华夏族是当时的主要民族,后世以华夏代指中国。
“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秦以前,华夏族称自己的祖国为中国,秦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中”即中国,“华”是华夏族的简称,泛指全国。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一并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后虽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至今。《中华大字典》:“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粹图成字,存文明之星芒;精工铸器,凝万古之气志。2002年,何尊被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名单,现在要一睹何尊的风采,只能来中国。何尊的故事不止于此,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全世界人民一起见证了北京冬奥会点火仪式,而承载不灭奥运圣火的火种台,就是以何尊为灵感来源设计的。承天载物,地载万物,这是真正的中国式浪漫。
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之一,何以中国,每个时代都会留下自己的答案。“宅兹中国”,新时代,还会有更多的奇迹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继续上演,让世界刮目相看。
来源:新华网、卓尔书店
文章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