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博物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文博快讯 党务馆务 法律法规 网上展览 泾川文史 馆藏研究 文博商店 宣教互动
                   
今天是:
 
您当前位置:泾川县博物馆 >> 文博快讯 >> 浏览文章
 
 

国宝鉴赏|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之—凤冠

日期:2024/10/22 15:30:09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 佚名    阅读  【字体:
 

 

 

文物简介

 

 

《凤冠》

 

分藏于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定陵博物馆

 

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明神宗万历帝定陵出土

 

明代作品

 

 

 国宝鉴赏|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之—凤冠

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分别为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其中国家博物馆所藏的九龙九凤冠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为了叙述的完整性,在此将四件凤冠一并介绍。 
  三龙二凤冠:孝靖皇太后凤冠,高31.7厘米、上宽34厘米,外口径19、内口径17厘米,博鬓长23、宽5厘米。冠总重2165克。冠的里面用漆竹丝作成圆框,边缘上镶金口圈一周。冠上饰金龙三、翠凤二。正中一龙及二凤皆口衔珠宝结,每结系珍珠三颗,红、蓝宝石各异块,凤背满饰珍珠。两侧金龙伫立于花丝制作的如意云头上,口衔长珠结,结下分作两行,中部系珠花三个,上下位菊花形,花心嵌宝石一块;中间为一朵牡丹花,花心嵌宝石五块,两行下端垂红宝石滴。凤冠上满饰翠云八十片(在硬纸上点翠)。大珠花四朵(皆牡丹花),每朵中心嵌红、蓝宝石七块,翠叶七片。小珠花六朵(皆梅花),每朵中心嵌宝石一块、翠叶四片(顶端一朵饰翠叶十二片)。博鬓左右分开,每面三扇,每扇各饰金龙一条、翠云一片,嵌宝石二块,边垂珠串。冠上共嵌红、蓝宝石九十五块,珍珠三千四百二十六颗。

 九龙九凤冠:属孝端皇后。冠通高48.5、外口径23.7厘米,博鬓长23、宽5厘米。共重2320克。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冠上饰金龙九、翠凤九。正面上层有九龙,中层为八凤,下层绕以三排珠串饰,背面上部立一凤,龙凤皆口衔珠宝结,每结系珍珠二颗,红、蓝宝石各一块。翠云四十四片。冠顶以宝石和串珠组成一组花卉,下缘一周嵌红蓝宝石,每块宝石周围饰以串珠。博鬓左右共六扇,每扇饰金龙二条,嵌宝石三块,边垂珠串。冠上共嵌宝石一百一十五块,珍珠四千四百一十四颗。

 

 十二龙九凤冠:属于孝径皇后。冠通高32,博鬓长23、宽5.5厘米。冠上部呈扁宽状,漆竹胎,金口圈;口部两侧有开口,宽1.7、长5.3厘米。冠上饰十二龙九凤;正面顶部饰一龙,中层七龙,下部五凤;背面上部一龙,下部三龙;两侧上下各一凤。龙或昂首升腾,或四足直立,或行走,或奔驰,姿态各异。龙下部是展翅飞翔的翠凤。龙凤均口衔珠宝串饰,正面顶部一龙,串饰系珍珠三颗,宝石二块;中层中间一龙,串饰系珍珠、宝石各三颗。其余龙凤串饰均以珍珠二颗、红蓝宝石各一块做成。凤眼嵌小红宝石二块。龙凤之间嵌大珠花八朵,每朵中心嵌宝石一块,或六块,或七块,或九块,每块宝石周围绕珠串一圈或两圈。另外,在龙凤之间插饰翠云九十片,翠叶七十四片,冠口金口圈之上饰珠宝带饰一周,边缘镶以金条,中间嵌宝石十二块。每块宝石周饰珍珠六颗,宝石之间又以珠花相间隔。
  冠后面下部左右各嵌金龙首一个,龙口衔博鬓,左右各三扇,每扇饰金龙一条,珠宝花二个,珠花三个,边垂珠串饰。全冠共有宝石一百二十一块(其中红宝石五十三块,蓝宝石六十二块,绿宝石四块,黄宝石二块),珍珠三千五百八十八颗,小红宝石十八块。冠总重2595克。

六龙三凤冠:为孝端皇后所有。通高35.5厘米、口径19-20厘米,博鬓长31、宽8厘米,金口圈内宽3.7、外包边宽1厘米。正面顶部正中一龙,口衔珠宝滴,两侧在如意云形云头上各饰一飞龙,口衔珠宝串饰;中层三凤,口衔珠滴,作展翅飞翔状,下层为大珠花三树。背面三条飞龙并列,口衔珠宝滴,中下层为大珠花四树。冠口外沿一周嵌红蓝宝石十二块,其间饰有珠花,里为金口圈。博鬓,左右各三扇,插在金龙首内。每扇饰金龙一、翠云翠叶四,边缘缀以珠串饰。共嵌宝石一百二十八块(红宝石七十一块,蓝宝石五十七块),珍珠五千四百四十九颗。冠总重2905克。

 

这四顶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叶、翠花及博鬓,皆先单独做成,插嵌在冠上的插套内组合而成。一眼望去,凤冠上金龙升腾笨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龙凤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十分富丽。
  凤冠为皇后的礼帽,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据《明会典·皇后冠服》所载:洪武三年及永乐三年定制均为“九龙四凤“冠。定陵出土的四顶凤冠,分别为“十二龙九凤”、“九龙四凤”、“六龙三凤”、“三龙二凤”,另外冠上所饰珠花、翠云之数也与上述《明会典》所载不合。由此可知明初所定冠服制度至万历时期已有变化。


 

背景故事

 

 

 

凤冠是皇后的礼冠,在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据《明会典·皇后冠服》所载:洪武三年及永乐三年定制均为“九龙四凤“冠。定陵出土的四顶凤冠和冠上所饰珠花、翠云之数均与《明会典》所载不合。由此可知明初所定冠服制度至万历时期已有变化。
  除凤冠外,孝端皇后棺内还出土了1件围髻、1件抹额、1顶棕帽。抹额出土时佩戴在孝端皇后额头一周。孝靖皇后棺内出土3顶棕帽。这4顶棕帽形制相同,皆似尖圆锥体,分上下两部分,分别制成后套合缝制在一起。其中1顶戴在孝端皇后头上,上面插戴各式簪钗。

 

1957年北京昌平明定陵被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仅皇后所戴的凤冠就有四顶它们属于万历皇帝的两位皇后孝端孝靖凤冠帽体。用漆竹扎成帽胎,以丝帛作为面料,上面装饰数量不等的龙和凤,龙为金累丝工艺制成,凤以纸胎点翠工艺制成,龙凤口啣珍珠及红蓝宝石珠滴。冠后侧下部左右各饰,点翠地嵌金龙珠滴三博鬓,凤冠周身还嵌有大量珍珠宝石,华美艳丽无比。

 国宝鉴赏|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之—凤冠

凤冠出土之后,纸胎及点翠已经腐烂,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文物部门找到了点翠名家肖志峰,由他带领几位师兄弟修复凤冠,几位点翠大师在修复中,对原材料精挑细选,工艺操作一丝不苟,将传统点翠技艺发挥到极致,四顶凤冠终于重现华美。

 

这四顶凤冠修复后便分了家,两顶回到了十三陵,一顶三龙二凤燕居冠,来到了故宫博物院,一顶九龙九凤礼服冠,被送到了历史博物馆,现在国家博物馆陈列的这顶,就是原属于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礼服冠。

明朝凤冠,是皇后在受册封、褐庙、庙会时佩戴的高贵饰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明定陵为明十三陵之一,是明代第13位皇帝明神宗(也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的皇陵,埋葬着他和他的两个皇后,分别是孝端和孝靖皇后。定陵出土的凤冠共有四顶,分别是“十二龙九凤冠”、“九龙九凤冠”、“六龙三凤冠”和“三龙二凤冠”,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顶。四顶凤冠制作方法大致相同,只是装饰的龙凤数量不同

 

凤冠工艺

 

冠上装饰着各色珍珠、宝石,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也有95块宝石;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重量上,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翻译一下,最轻的4斤多,最重的接近6斤,凤冠虽好,戴着也是一种煎熬啊!)。

 

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包含了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点翠面积大(四顶凤冠上有翠凤23只,翠云翠叶翠花多达数百片),宝石镶嵌多达400余颗,大小珠花及珠宝串饰的制作也不少。

 

各饰件的最终组装也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序,几千颗珍珠的穿系,几百颗宝石的镶嵌,集诸多饰物于一冠。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

 


戴冠竟源于鸟兽?

 

 

 

 

古代妇女和男子一样,也戴冠帽。冠的作用和帽子不同,古人戴帽,主要是为了御寒,而戴冠则为了装饰。
相传古人在狩猎活动中,因受到鸟兽冠角的启发,才发明了“冠”这种头饰。现存早期的人物形象中,就有不少戴兽角形冠兽的男女。如河北平山三汲战国墓出土的玉人,头上的冠饰就与牛角相似。

《后汉书》等史籍中,还见到有鹤冠、貂蝉冠等名目,这些冠饰的造型均和动物有关,可见直到秦汉时期,人们冠饰的设计,仍以鸟兽为主,这也许是生活的反映。

 

 

 

宋代以前的便冠

 

 
这种形式的女冠,在宋代的形象资料中也可以看到。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彩塑中,也有戴同类冠式的妇女。河南偃师北宋墓出土的画像砖上,有许多妇女形象,她们的头上,也都戴着这种冠饰。
其中有一位妇女,双手扶住冠的底部,正用绳带之物系结于头顶。所以我们可以联想,金冠底部有两个孔,居然是为了穿绳而用的。

 

 

宋代以前,贵族妇女行礼,一般都免冠梳髻,最多也只戴一顶假发。如《后汉书·舆服志》记:“皇后谒朝服,……假髻,步摇,簪珥。”《新唐书·车服志》记命妇受册、朝会时的服饰:“一品翟九等,花钗九树;二品翟八等,花钗八树”等,均未言及冠饰。只有在日常家居时候,才偶尔使用冠饰。
现存妇女便冠实物,以安徽宋墓出土的一种最有特色。这顶冠饰以金片制成,出土时候发现在女性头骨附近。它的造型像一个开启的河蚌,呈椭圆形,底部有一个洞,两头各有一个穿孔,通体有精致规矩的缠枝花纹。从外观来看,此冠会嵌有珠宝,可惜已脱落无存。整顶冠长12.5厘米,高5.5厘米。

 

 

 


精致的鎏金银冠

 

 

 

 

辽的妇女也喜戴冠,已发现的实物有:建平出土的一顶鎏金银冠,以较薄的银片捶卷而成,形似帽箍,高19厘米,径20.9厘米。印着突出的花纹:中心作五朵蕃花,簇拥着一颗烈焰升腾的火珠;火珠的两侧饰以双龙,很是威武。而地纹则作卷草花纹;上下都有花边,花边内并列着一排如意云纹。

 

 

整件冠饰造型严谨,制作精致,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由于尸骨已经腐朽,无法辨别墓主的性别,但从冠饰的耳饰及金手镯老看,相信死者是一名女性。

 

 

 

凤冠的诞生

 

 

 

 

在妇女的冠饰中,最贵重者当属凤冠。所谓凤冠,就是在冠上缀以凤凰。以凤凰饰首的风气,早在汉代已经形成,汉代以后沿袭不衰。晋王嘉《拾遗记》就明确提到凤冠的名称,这种凤冠在传世绘画中有所反应,如甘肃安西榆林窟的壁画,便绘有五代的曹夫人像,头上就戴有雕成凤形的冠饰。不过这种凤冠还不属于真正的礼冠。

正式将凤冠确定为礼冠,并将其收入冠服制度的,是宋代以后的事情。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代后妃在受册、朝谒等隆重场合,都按照规定戴上凤冠。南宋以后,贵妇所戴的凤冠增加了龙的形象,名龙凤花钗冠。书面上的凤冠呈圆筒状,四周缀以龙凤,并有珠翠点缀其间。

 

 国宝鉴赏|首批禁止出国(境)文物之—凤冠

 

元、明、清冠饰演变

 

 

 

 

元代贵妇礼见朝会,不戴凤冠而戴“顾姑”。“股姑”一名,原系蒙语,译成汉语亦作“固姑”或者“箍箍”,它是蒙古族贵妇所特有的一种礼冠。我们从敦煌莫高窟及甘肃安西榆林窟元代供养人壁画上常见到的一种高大冠饰,就是顾姑冠了。

 

明代妇女祭祀朝会承袭宋制,也戴凤冠。这种凤冠的具体形制,在《明史·舆服志》理由较详细的记载。具体形象在《历代帝后像》中也有描绘。

明朝妃嫔跟随皇帝祭祀朝会时候也用凤冠。凤冠的形制与皇后相比略有不同,主要是去掉了冠上的金龙,取而代之的是九只翬(huī)鸟,以示等差。

 

 

清代后妃参加庆典俱戴朝冠。这种朝冠也是一种凤冠。据《大清会典》记载:“皇后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朱线。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呈以金凤。……朱线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九,猫睛石一、珍珠二十一。”这种朝冠的具体样式,在该书中均有描绘。

 

从实物来看,清代的朝冠与宋明时期的凤冠有较大差异:它是以黑色貂皮制成的一顶折檐软帽,在帽子正中,还有三只金凤,每只金凤的顶部,各有一颗珍珠。另在冠后饰一金翟,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中间还饰有青金石和东珠等宝石,末端另缀珊瑚,与文献记载完全相符。

 

凤冠霞帔

 

凤冠:古代贵族妇女所戴的礼冠。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霞披:1.古代妇女的一种披肩服饰。宋以后定为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明代对霞帔作了详细规定,一品至九品,各有不同。2.道家的一种贵重服装。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帔,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在戏曲中帔一直是帝王、将相、官吏、豪绅的常服,有男帔,女帔之别,颜色分红、蓝、黄、绛、紫、粉红、天青等,其中红色是新婚或喜庆的代表色彩。

 

  凤冠霞帔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

 

  【出处】1.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小姐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2.《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花烛之下,乌纱绛袍,凤冠霞帔,好不气象。”

 

  3.《红楼梦·第五回》: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历史起源

 

  明孝端皇后大衫霞帔像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每每读到此,便想到古时的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的出阁女子,极是羡慕她们,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如斯华丽,缨络垂旒,玉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一抹浓艳满身喜庆一如心中漫溢的幸福。

 

想那凤冠霞帔原是后妃之服,拜天地又是帝王的郊天之礼,中国民间便女子的一生亦是王者。

 

  古代贵族妇女往往以凤凰为冠饰。明制,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顶凤冠,龙凤数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顶为六龙三凤,龙在顶两端,口衔长串珠滴,似有戏凤之意。

 

 

 

正面有三只展翅凤凰。冠后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鬓,展开后如同五彩缤纷的凤尾。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凤。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

 

  霞帔亦称“霞披”、“披帛”,以其艳丽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丝帛绕过肩背,交于胸前。《事林广记·服饰类》载:“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为命妇冠服,非恩赐不得服。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妇,皆服用不同绣纹的霞帔。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

 

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明代始为命妇品级的服饰,发展成了霞帔,大领对襟是它的一大特点,所以又称为对襟长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另外它左右胯下开叉,有水袖,是华贵又奔放的休闲服饰。

 

 

  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以着——按照华夏礼义,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僭越。命妇的霞帔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

 

  诰命夫人的凤冠霞帔

 

  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南宋王朝腐败,金兀术南侵京城临安(杭州),康王赵构不敌金兵而弃城南逃。过钱塘,跨曹娥,金兵仍穷追不舍。

 

  康王于是经奉化直奔宁海而来。到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时,忽见路边有座破庙,庙前晒场的谷箩上坐着一位村姑。村姑见康王逃来,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箩里,自己仍若无其事地坐在谷箩上面。

 

  当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有人路过这里时,村姑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说,他们向南边逃去了。金兵信以为真,向南边猛追而去。

 

  结果康王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康王对这位村姑用巧计瞒过金兵,使他绝路逢生,万分感激,当即向姑娘许诺,若有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娘娘”的名义,在出嫁时享受坐花轿、戴凤冠、着霞帔的殊荣。

不久,康王得救,重归金殿。他对昔日那位村姑许诺的“金口玉言”铭记在心,于是下旨赐封这位村姑为“娘娘”,在出嫁时可以真正享受凤冠霞帔的特殊荣誉。

  同时还修建了那座破庙,并亲笔题写为“皇封庙”。后来乡村姑娘在出嫁时也都纷纷效仿,穿戴起凤冠霞帔。这种风俗遍及浙江各地,这就是人们所美誉的“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

 

  此习俗流传了800多年,直到解放后才逐渐废止。

 

来源:秦唐匠艺